王守仁的龙场悟道和佛教的明心见性有何相同点或异同点还是一样的

2025-04-08 14:20: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儒学基础上吸收禅宗心性说的理学、心学,其心性论与禅宗之说从表面上看来更为相近,因而被很多人作为确认儒、佛理无二致的理由。莲池(莲池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禅宗开悟的高僧)在《竹窗随笔·良知》中,对与他同时代的王阳明心性论的“良知”之说,进行了评论,他首先赞赏良知说乃“识见学力深造所到,非强立标帜以张大其门庭者也”,肯定王阳明创良知说有一定的内心体验为依据。又指出“良知”二字,亦非阳明独创,确有所本,本出子舆氏,不能说没有经典依据,然谓其即是佛说之真如,则不可,并以三支因明论证之:

宗:良知。

因:不虑而知。

喻:孩提之童无不知爱亲敬长。2

以孩童无不自然知爱亲敬长为论据,证明良知确实存在,乃自然不虑而知,然虽是自然知之而非造作,“而所知爱敬,涉妄已久,岂真常寂照之谓哉?真之与良,固当有辨。”良知,是一个人性论的命题,对其有无,哲学家、心理学家们历来有不同看法,中国的荀子、西方的弗洛伊德等不承认有良知,属性恶论者,孟子、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等承认有良知。孩童之爱亲敬长,是天性抑或因后天的环境、教育而形成,是一个颇不易说清的问题,起码,有后天的成分在内。在莲池看来,即便良知是先天就有的,而爱亲敬长的前提,是以意识分别谁是亲人、谁是长辈,而且有所爱敬必有所不爱不敬,这分别亲疏及爱敬之心,显然是因缘所生,属妄心,不是佛家所言真常寂照的真心。良知说用于道德教化,未尝不可,若说它就是本来心性,乃混淆真妄。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4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