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人无所谓忠奸。只不过立场不同,政见不同,导致两人不和。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历史中都算是正面人物。 司马光,他写了一本书《资治通鉴》。王安石的变法虽然从发点是好的,他的很多变法思想超越了时代,已经有了一些现代经济控制理论了,很多变法内容思想前卫,实施细则也很明确,但他没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变法还是要人去实施,当时下级官史的腐败、无能,再加上他极力求成,不管地方、经济条件等各种差别,搞一刀切,也没有通过充分实验。结果不但变法失败,还给宋朝以巨大的伤害,使得宋朝从止败落下去了。司马光从政多年,虽然没有王安石目光长远,但他人情练达,一眼就发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害处。在他和王安石斗争失败后,一心一意写了一本巨著《资治通鉴》,为后世治理国家,以宝贵的经验。也给我们难得的历史史料。
拓展资料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在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都不能用反面或正面来定性,因为两个人长得立场不同,思想不统一而已,说到底都是为了北宋。
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是反对人。宋代的政治不像明清那么黑暗。
王安石的变法从根本上说是好的,但是方式太激进了,而且没有明确的清晰的实施途径,只是提出目标,却没有提出好的解决方法。
正是王安石的变法,导致新旧两派冲突,结果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失去了宋初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最后亡国。但从人格来说,两人都算是好人。
扩展资料
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2: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司马光的博学来自多方面,一方面他好学强识,另一方面他的父亲也着意培养。他既诚实聪明,又十分懂事,深得父亲喜爱。同时,每逢出游或和同僚密友交谈,司马池总好把他带在身边。耳濡目染,使司马光不论在知识方面,还是见识方面,都“凛然如成人”。好多当时的大臣、名士,都很赏识司马光。 尚书张存主动提出将女儿许配给司马光。担任过副宰相的庞籍在司马池死后,把司马光当成自己儿子一样培养、教育。司马池辗转河南、陕西、四川各地为官,始终把司马光带在身边。所以,司马光在十五岁以前就跟随父亲走过好多地方,在这些地方访古探奇,赋诗题壁,领略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司马光的社会知识。
4: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5: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6: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7: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司马光王安石
王安石和司马光私交很好的,只是政见不同。王安石主张变法,司马光反对变法,不存在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
王安石变法内容: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王安石变法初衷是好的,但是并没有解决当时的根本问题,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对当时的宋王朝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后期因为变法过程中的问题对百姓也造成了不利影响,要辩证去看。
扩展资料: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宋代的正史都被历代学者指责为“芜秽”,演义当然更不可据信。
王安石早年被当世人视为孟子复生,无论道德、学术还是实际的处事能力都是当世楷模。宋代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有些农民一缺钱就卖地,卖了以后无地可耕,越来越贫穷。相反,有的人买地致富,然后给这些穷人放高利贷。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问题非常严重。王安石少年时期不忍见到这种状况,立志效法“三代(夏商周)圣王”,让百姓安居乐业。但他不是通过照搬古人制度,而是主动要求在地方上任职,从抑制土地兼并入手探索了一套制度。
他执政以后除了推广一系列农田制度以外,还大力兴学校,手订经义,力求避免科举制的种种弊端;精简臃肿的军队,解决了北宋最严重的“冗兵”问题。当时西夏崛起,如果一任国家贫弱,四川等地区都可能沦为蛮夷之地。王安石提拔的将领王韶带兵收复了大片失地,宋朝几乎中兴。
司马光被视为“醇儒”,举止端庄,生活简朴,但是他对儒学的理解却让人实在没办法认同。他的好朋友二程屡屡给他讲义理,他却无动于衷。他质疑孟子,推尊荀子,但历来大儒都认为荀子学术不正。他对政事的把握就更是一塌糊涂,《资治通鉴》注重的是人事兴衰却不是道德原则,但是他反对变法时却往往自居道德高位。遍观他的奏章就知道,此人可以把自己的任何观点都表达得忠厚混融。神宗去世后,他支持太后擅权,让人不难怀疑他只是将儒家纲常用作一种遁词。
除了司马光等人一开始就将变法视若寇仇,大多数士君子反对变法,十有八九都是意气之争。而且愈是接近民众的人(比如赵�\,程颢),就越是不认为新法有什么弊端。他们只是认为变法是小事,重臣的离去是大事,所以才转而反对变法。到后期,反对者将蝗灾、亢旱乃至彗星都归罪给王安石,这是何等用心?
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甚至毫不顾及曾经与他一党的诸君子的反对,把失地奉还给西夏,一年之内把新法纷纷废除(他这时怎么不顾及法度的混乱了?)。奸臣蔡京,也是他提拔的。奸人当道,党争不断,怎可能不亡国。
王安石去世后甚至被封为“舒王”从祀孔庙,被列为仅次于颜渊、孟子的圣贤。另一方面,曾受蔡京提拔的程门弟子杨时,以及司马光弟子邵伯温这些人,极力诋毁王安石。到南宋,昏君宋高宗将神宗时期的记录和谐掉,还烧毁了王安石的手记,这是何等用心?
另,中学课本用现今官方的意识形态审视熙宁变法,虽然也是持肯定态度,却未必能认清王安石的思想。王安石从儒家立场出发主张“王霸之辨”,改革的目标不在于“利”,而在于“义”。宋神宗与王安石明君贤臣,让后世儒者永远怀着得君行道的希望,而司马光就是败坏这个希望的奸人。
如果要论正面,反面,任何时期,变革,革新,创新都应该正面论,改革创新即使失败了,都是伟大的。保守,僵化,狭隘,永远应该以反面论。
王安石无疑是伟大的,属正面人物,变法大体上也取得了成功,当时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或者说达到了阶段目标,只是支持变法的最终后盾宋神宗死了,才没能继续进一步弥补和完善,不仅没能完全成功,反而夭折导致失败。传统上对他的评价负面都是因为以孔孟之道正统自居的文人掌握了话语权。可以说传统上伪孔孟之道掌握主导地位的时期都是中华文明倒退的时期,总体上也导致了中华文明迟迟没有进步的原因,之所以说是伪,其实孔子思想中除了礼的部分,还有很多更有价值的主张变革创新思想的,那些文人就是只取孔子的礼,不理解或者不愿或者害怕孔子的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孔子不落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哪派思想是落后的,那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最有魅力的时期),落后的是后来把他写在大旗上的文人和统治者,甚至包括现在的很多文人。
司马光不仅保守,更是狭隘,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完全可以定性为反面,掌权后,虽然认识到了变法的诸多可取,却仅仅因为对王安石个人的不满,才全盘否定变法,甚至还把王安石强兵好不容易扩张的土地无偿归还给了西夏,开始了宋朝的国力又进入衰弱轨道,最后亡国。可以推断,如果司马光不是个性狭隘,即使行为保守一些,能维持变法的成果,甚至继续弥补完善变法的不足,那中华历史完全就是另外走向。可以说除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司马光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反倒危害了当时。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人类文明虽然总体上在往前,但都是在某次变革中前行的,也都是在保守僵化中后倒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