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闵行区中的“行”发音háng,闵行区读作mǐn háng qū。
截至2017年底,闵行区下辖9个镇、4个街道,1个市级工业区,共有128个村民委员会和445个居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驻在莘庄镇。
扩展资料:
闵行区隶属于上海市,位于上海市中部,形似一把“钥匙”,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相接;南靠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中心位置地理坐标:北纬31°5′,东经121°25′;总面积372.56平方千米。闵行区地势平坦,地面标高3.3~4.8米;黄浦江贯穿闵行区,吴淞江、淀浦河、大治河等骨干水系与区内200多条河道组成河网;截至2017年底,闵行区下辖9个镇、4个街道,常住人口为253.43万人。
参考资料:闵行区-百度百科
应该读hang,阳平音。关于“闵行”镇的由来
历代府、县志中,开始时关于闵行名称来历问题均未涉及,直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刻印的《上海县志》中才称:“闵行镇以姓得名”。此后的一些志书都存此说,但未提供依据。至民国七年((1918年)出版的《上海县续志·古迹·冢墓》中“隐士闵其墓”的释文却出现了如下的记载:“在二十一保一图(民国《上海县志》更正为十六保十八图——笔者),横沥启秀桥北。其,山东人,嘉靖间游学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镇八景之一,曰闵墓蒹葭。乾隆初图册载有户名。”此说遭到闵行镇人黄艺锡的否定,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黄编辑刊印的《闵行诗存·跋》中说:“闵行之名见于张经传,当时误“行”为‘港’,事见嘉庆《上海县志》”。明张鼐《吴淞甲乙倭变志》“嘉靖三十五年丙辰五月初一日,倭船五十余自吴淞入上海,十九日五更乘潮南下,直抵闵行”。是闵行之名已见嘉靖年记载,《上海县续志》乃称:“‘闵其,山东人,嘉靖间游来沪,卜居黄浦之滨,殁后葬此,闵行镇以此命名。盖传文之误矣’”事实上,“闵行”二字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印的《松江府志》中就已出现。因此,可以肯定,它与名不见经传,游学来沪,死后葬此的闵其是毫无关系。所谓的闵行镇八景之一的“闵墓兼葭”,在清乾隆年间黄家锟和道光年间李媞二人各自所作的专写闵行的“申江十景”诗中,以及同一部《上海县续志》的《名迹·古迹》“闵行乡(实为闵行镇——笔者)十景”中均未包括此景,说明闵其在闵行的影响并不大。说“闵行镇以此(指闵其姓—一笔者)命名,缺乏依据。当然,这并不否定“闵行镇以姓得名”,但是,它的来龙脉,现无法考证。
上海闵行区读作“mǐn háng qū"
闵行区位于整个上海的地域腹部,形似一把“钥匙”,黄浦江纵贯其南北,分区为浦东、浦西两部分,东与徐汇区、浦东新区相接;南靠黄浦江与奉贤区相望;西与松江区、青浦区接壤;北与长宁区、嘉定区毗邻;虹桥国际机场位于区境边沿。闵行是上海市主要对外交通枢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技及航天新区,它也是上海最靠近市中心的郊区之一。该区境内有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等多所高校,并有许多三资企业。
很久很久以前,闵行发音Min Xing,因为地处上海正中央,四通八达,故得此名。
后来交通越来越堵,到哪儿都不行,成为上海最堵郊区,闵行广大人民强烈要求向伟大首都北京“首堵”之美名看齐,改名“闵堵”。
有关部门经深入研究,决定不改字,改读音叫Min Hang,故为闵行。
以上纯属杜撰,供大家一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闵行hang区吧,电视台都这么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