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中心原子
2、计算提供的电子对数
3、确定杂化。
例子:SO2:中心原子S,提供6个电子(与主族序数一致),O不提供(氧族元素为周围原子时,不提供电子;若为中心原子,与主族序数一致,即6个)。共3对电子,3个轨道,所以sp2杂。
BCl3:B提供3个电子,Cl提供1个电子(外围原子提供电子数=8-主族序数),所以共3对电子,3个轨道,所以sp2杂化。
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是1931年由鲍林(Pauling L)等人在价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它实质上仍属于现代价键理论,但是它在成键能力、分子的空间构型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说白了,最初原子轨道的杂化概念完全是人造的。
是为了解释 CH4--四面体这类的现象。
后来分子轨道理论出现,原子轨道的杂化就自然而然的被解释了---只不过是一种同原子的原子轨道的重新线性组合。
同时,分子轨道理论也表明了这种组合(杂化)没有实际上的意义,而且有时会引起混乱。
譬如:在杂化理论中,CH4中的八个成键电子是在同一种sp3轨道能级上. 但其实,它们是分在两个不同的能级上的(试验和分子轨道理论都表明了这一点)。
但是由于杂化概念的方便,特别是在有机化学中被用来表示一个原子在分子中的几何环境。
时至今日,杂化轨道仅被用来描述几何形状或环境。
1、找中心原子
2、计算提供的电子对数
3、确定杂化。
例子:SO2:中心原子S,提供6个电子(与主族序数一致),O不提供(氧族元素为周围原子时,不提供电子;若为中心原子,与主族序数一致,即6个)。共3对电子,3个轨道,所以sp2杂化
BCl3:B提供3个电子,Cl提供1个电子(外围原子提供电子数=8-主族序数),所以共3对电子,3个轨道,所以sp2杂化。
1、找中心原子
2、计算提供的电子对数
3、确定杂化。
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的判断,分成两个阶段: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是无法直接对杂化类型进行判断的,但是可以根据分子的结构反过来推断其杂化类型,如直线型就是sp杂化,平面三角型就是sp2杂化,或者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来进行判断。
这个阶段,基本是马后炮的水平,先知道结构,再判断杂化。
如果读到研究生阶段,可以利用群论的知识,对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进行判断,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判断分子的对称性特征,与原子轨道对称性特征来进行对比判断。就是利用特征表表来进行判断。相对比较高深和难以理解。如果有兴趣,可以找一本高等无机,或者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之类的参考书,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