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观点:
1、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
2、崇祯极端自负,虽然后期已经意识到自己中了女真人的反间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决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误,所以急于杀死袁崇焕来掩盖自己的愚蠢错误。
3、袁崇焕虽然军事才华横溢,但是在政治上却有幼稚之处,他在关外镇守一方本来就容易招来疑忌,擅自诛杀大将毛文龙,虽然说是发现毛文龙勾结女真,但后来考证的史料均认为毛文龙并没有背叛明朝,只是不大遵从袁的将令而已,袁为了在军中立威而斩杀毛文龙,自然会让本就多疑的崇祯更起戒心,只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替代才暂时没有被处置。袁崇焕又不知在朝内结援自固,没有大臣为他解释,也没有人肯为他求情。
4、女真人的反间计其实很简陋,只不过正好迎合了崇祯的心理而已。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清兵绕道蒙古,十月戊寅日(12月11日)突破长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各路兵马勤王。正在山海关附近的袁崇焕部,于十一月辛卯日(12月24日)在后金部队抵达之前两天赶到蓟州,袁崇焕本应将来犯之敌阻挡在蓟州至通州一线,在此展开决战,以确保京城安全。皇帝给予袁崇焕组织各支勤王军的权力以方便行事。袁崇焕将赶到的各路军队部署到其他防线,率关宁军坐守蓟州,并向皇帝承诺“必不令敌越蓟西”。但皇太极在没有受到任何阻拦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天险蓟门关,兵逼北京。但是袁崇焕在发现被后金军越过防线后并未对后金军进行追袭,而是经另一条道路赶到北京。六天后,于十一月丁酉日(12月30日)晚袁崇焕抵达北京广渠门外,此时后金部队已经到达北京城外4天。到达后袁崇焕的防区为广渠门外。袁崇焕如此之举,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纷纷向朝廷告状:袁崇焕名为入援,却听任敌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贵园亭庄舍被敌骑蹂躏殆尽。
在广渠门防区,袁崇焕率领的关宁军多次要求入城休整,均未获得允许(勤王援军不入城城下作战是明朝规定),在面对莽古尔泰护军及2000蒙古军的攻击下,占装备及人数优势的关宁军一败再败,阵型被击穿。
而后被后金主力击败的满桂部在向关宁军防线靠拢时被关宁军弓箭部队攻击,满桂中箭,发现箭支上有袁崇焕部标识,于是告至御前,皇帝在对战争部署的重重疑虑中召见袁崇焕,要求解释,袁崇焕无言以对。于是宣布予以收押待审。而此消息传出,关宁军当即弃守防线,开始返回驻地山海关。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老师认为:“袁崇焕受明帝付托,诚心竭力,任事封疆,于朱明社稷,可谓‘义气贯天,忠心捧日’”(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凌迟处死】
崇祯帝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等罪名于三年八月碟(zhe)刑(分裂肢体)处死于西市,弃尸于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世传皇太极施反间计,捕捉两名明宫太监,然后故意让两人以为听见满清将军之间的耳语,谓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皇太极再放其中一名太监回京。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但是一些学者则倾向于相信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并非是皇太极的反间计得逞。由于袁崇焕是囚禁半年后才被处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时激愤误杀。事实上,擅杀毛文龙一事,就足以使崇祯皇帝决心杀
袁崇焕被杀并不是崇祯的一时兴起,早在袁崇焕夸下“五年平定辽东”时,崇祯事后得知他只是安稳自己的话,就有些不满,后来杀毛文龙一事更是触犯君臣底线。再后来,袁崇焕引后金军队到北京进行截杀,更犯了忌讳,所以崇祯杀他是早已注定的。
明朝崇祯皇帝,为何要杀死战功赫赫的袁崇焕?原因其实很简单。袁崇焕之死不光是埋怨崇祯帝,他自己也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