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由来

崇明岛是怎样形成滴关于崇明岛的历史崇明岛上有那些名人
2025-04-15 18:04: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崇明岛为何称崇明。据传,唐朝时,长江口涨起了东西并列的两个沙洲,略小的东沙呈圆形,象个太阳,较大的西沙卧蚕状,两头尖尖,恰似一轮弯月。日月并列而成明字。至于崇明的来历,就更玄了。有人说“崇”字有高意,高出水面故曰“崇”。有人说海岛新涨之时,潮落露出水面,潮涨淹于江,忽隐忽现,时有时灭,故人们称之为祟明。后来祟明逐渐增高,且堤岸坚固,再不“鬼鬼祟祟”了。百姓大为震惊,以为天赐神功,纷纷烧香叩谢。这时再称祟明,就大不敬了。有人提议,“崇”与“祟”相仿,又有崇敬之意,何不改“祟”为“崇”呢。还有个故事说,从前海岛人常闹眼疾,许多人成了盲人。龙宫中神蚌变成郎中上岛为民治病,谁知被一恶财主设计捕获,百姓愤怒地砸死了恶财主,将神蚌救至江边。神蚌得水便显神威,竭尽全力窜上天空,张开蚌壳,舍身掏出身上的明珠,照得海岛上眼疾者和盲人重见光明。海岛人为感戴神蚌的功德,便把自己的海岛取名为重明。后来被官员误写成崇明了。这些都是听老一辈说的,真正的由来我也不是很清楚.
元朝未年,朝廷腐败,百姓揭竿而起,各路起义军各占地盘,割据称王。群王之一的朱元璋盘据于金陵,为一统天下,便委派右丞相、大将军徐达去攻占苏州。

当时,崇明建置为洲,隶属于苏州府。苏州是张士诚的天下。徐达率军攻打苏州,奋战一月有余,难从取胜。两军对峙之际,徐达想起临行前朱元璋的御旨:“将来一统天下后定都金陵。”崇明地处长江口,是金陵的门户。我何不先夺下崇明再取苏州呢。于是,他派出一支水师杀去崇明。

崇明洲府何永孚,闻讯大吃一惊,崇明年年丰收,岁岁常熟,百姓安居乐业,岂能横遭兵刃之灾。他又反复权衡:朱元璋拥有精兵强将,所向披靡,且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他一统天下,人心诉向,我何不就此归顺呢。于是,便率部渡江南下投降徐达。

徐达见不费一兵一卒便得了崇明,心中大喜,便领着何永孚赶往金陵朝见朱元璋。

这一天午后,朱元璋正伏于龙床瞌睡,朦胧之中,自己驾着龙舟,来至东海之滨的一个江岛上,信步登上岸堤,但见岛上景色优美,如入仙境,桃花柳绿,莺歌燕舞,家家不愁吃穿,从喜气洋洋。龙心顿生疑惑:“如今四处兵荒马乱,唯有这里安泰,是何处?”路人说:“你抬头看嘛。”朱元璋举目一望,前面城门上有“东海瀛洲”四个大字。便说:“朕只知长江入海口有个崇明岛,没有听说有东海的地方。”路人又说:“你再仔细看吧。”朱元璋细一认,果然,城门上刻着“崇明洲”三个大字,便询问:“你等愿意归顺我吗?”只听见隐隐约约有人高呼:“崇明洲府前来归顺。”他龙心大悦,禁不住手舞足蹈。谁知脚下一踏空,惊醒过来。

这时,徐达和何永孚己经跪拜在殿上。而见前来朝拜的崇明洲府,朱元璋龙颜琢开,忙传旨设宴款待俩位功臣。席间,他又御笔“东海瀛洲”四个大字赐予何永孚。

后来,何永孚将这御笔刻在石上砌于洲城东门之上。

从此,崇明便有了“东海瀛洲”的美称。
这个也就是崇明的由来了

回答2: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第三大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12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5万人。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启东两市一水之隔。总面积1411平方千米。形如一春蚕,东西长,南北狭。在它的旁边还有横沙、长兴两岛。崇明岛的形成与长江江口的演变相联在一起。由于长江口有着向东南伸展,且口门沙岛有不断北靠的趋势,因此,从前的崇明岛与现在的位置和形状相差甚远。
崇明县目前辖有13个镇和3个乡。县政府所在地城桥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06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比上年减少1408人,外来流动人口11.1万人,人口出生率5.93‰,死亡率 8.33‰,自然增长率-2.4‰。民族以汉族为主,另有蒙古族、回族、满族、壮族、白族、彝族、朝鲜族、维吾尔族、布依族、哈尼族、土家族、藏族等少数民族。
历史
据考,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口门在今扬州、镇江一带,那时的口门沙岛只是江中的两个小沙洲,称为东沙和西沙,面积亦甚小,约数十平方公里。岛上先民从附近江苏丹阳、句容等地迁来,以打渔为生。到了唐神龙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镇于西沙,大概这是最早“崇明”两字的出现。在这以后,崇明岛不断顺江下移,下涨上坍,于宋朝已在西沙西北面张出了姚刘沙、东北面堆积而成了三沙,而原来的东沙和西沙则渐渐被崩塌冲走。接下来,三沙的命运亦和东沙、西沙一样,逐渐地被冲涨,旧去新来,在其下侧堆积形成了马家浜、平洋沙,长沙等沙洲,其中的长沙即是现在崇明岛的前身。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沙岛依次北靠或被冲坍消失了,然崇明岛发展到今日,正处于其顶峰时期。崇明岛亦是不稳定的,就连其县城亦是一再迁移。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此前崇明县城已经有了五次大搬家。到了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长沙南岸迅速地淤涨起来。后经当地百姓建石塘石坝等,制止了淤涨的势头,县城才得以保持并稳定下来。
崇明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明代抗倭斗争中,崇明“沙兵”以英勇著称。1921年秋,崇明西沙农民暴动,毛泽东在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上著文介绍这一壮举。1926年9月,中共江浙省委特派员陆铁强、俞甫才回崇,建立了全国较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长期革命斗争岁月中,许多崇明儿女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四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由柳洪平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