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古文明? well...... 埃及
和两河流域文明都得到相当考古的确认
而且这两地相近
及后来都由希腊所继其文明发展
这应该不算消失了的古文明.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
几千年来不受外国文明影响
亦不算消失了的古文明. 我唔想花时间揾书
凭记忆回答你吧! 1.古印度文明--大约B.C.2300年
印度出现了几个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而且系具完整街道、城堡、排水设备的高规划性城市. 但不知甚么原因
直至约B.C.1800左右
整个文明消失.佢虽然留下文字
但与后来的印度文字并没关连
我们不知道他的民族
而文化艺术
与后来的印度亦似有分别. 2.古希腊文明--许多人称约B.C.2000年-B.C.1000
爱琴海
克里特岛上的文明叫古希腊文明
同时亦叫 约B.C.1000年后的希腊本土文明叫古希腊文明.为免混淆
我会细致一点称久远一点那个为爱琴海文明. 爱琴海文明神秘的地方是
佢并不如埃及
两河或黄河文明般
从考古学上我地可以睇到佢如何由新石器时代
到注重农耕
到各种工艺技术渐渐进步的过程.我地在考古上发现到的爱琴海文明
一开始就是高丰期
有炼金
做铜技术
有文字
及皇宫遗址.但大约到了B.C.1200年
相信是战争
加上火山爆发
整个文明消失.虽然几百年以后
希腊再度涌现文明
但经已与前者无甚关连
而且充满邻近文明的影子. 3.马雅文明--约B.C.2000-呢个唔系好记得
大概A.B.1000
是一个有浓厚宗教气息的文明
而神殿及阶梯式金字塔系佢嘅代表建筑.最后相信被其他文明以武力入侵而灭. 如果你有时间你可以揾下南美洲其他文明
因为规模小
所以我唔记得D名. 另外早前睇电视
话 日本的冲绳
琉球
与台湾之间的海底
发现若多于5000年历史的城市遗址
相信是由于陆地下沉
以使其文明消失㖞
1. 《 MU文明 》- 上古文明 经过学者专家长达八年的实地调查,发现离台湾宜兰只有六十海哩的与那国岛,其南面海岸由东至西的海底确实存在着古文明的遗迹。该海底古城可能是一万五千年前,琉球群岛与中国大陆还连在一起时的古文明,后来由于地震而突然沈入海底消失。 根据由木村政昭教授领衔的琉球大学海底调查队的最新报告,整个石垣岛的东南至东西方延岸的海底,最近二年又陆续发现各种不同的石砌建筑、柱穴、灵石、人头雕像、拱门及几合图形的海龟等,甚至最近也发现了雕刻在石墙上的「象形文字」。 木村教授确信该海底遗迹是古文明的遗物。 木村教授很有自信地断言:「由于冲绳周边海底考古学的研究,将会让全世界最古老的文明重见天日,古老的『海底龙宫』传说即暗示海底古文明的存在,沉没在海底的『MU文明』也让海底龙宫的故事一直流传下来。我确信与那国的海底遗迹,是一万二千年前突然消失的『MU文明』。 」 所谓的「MU文明」,是由本世纪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陆」而来。根据柴吉吾德的说法,在史前的太平洋区域,包括日本、冲绳及台湾等都还是整片相连的大陆,在这一块比南美洲大陆还大的土地上,曾有过高度发展的「MU文明」。依据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设,「MU文明」与「消失的MU大陆」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动,一夜之间沈入了大海之中。由于,该文明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静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实上,约在半世纪前,即有日本渔民发现与那国岛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一九八六年,当地的潜水专家把它取名为「遗迹潜水观光区」,于是吸引了不少摄影家及观光客潜入海底遗迹观察,因此也引起琉球当地学者的注意,并开始着手学术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所谓的「MU文明」,是由本世纪初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消失的MU大陆」而来。根据柴吉吾德的说法,在史前的太平洋区域,包括日本、冲绳及台湾等都还是整片相连的大陆,在这一块比南美洲大陆还大的土地上,曾有过高度发展的「MU文明」。依据詹姆斯柴吉吾德的假设,「MU文明」与「消失的MU大陆」由于地震引起的地质变动,一夜之间沈入了大海之中。由于,该文明距今一万二千年前,因此除了口述之外,并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一般咸信,「MU文明」仍安静地沈眠在太平洋海底,等待着人们去挖掘出它的真面貌。 事实上,约在半世纪前,即有日本渔民发现与那国岛的西南方海底有巨大的金字塔、古城堡。一九八六年,当地的潜水专家把它取名为「遗迹潜水观光区」,于是吸引了不少摄影家及观光客潜入海底遗迹观察,因此也引起琉球当地学者的注意,并开始着手学术性的海底考古研究。 至于,神殿北面二个半圆形的「柱穴」,有考古学家指出该低洼洞穴可能是女巫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也有可能是让即将献给神的处女清浴的水池。在半圆洞穴东边近处的灵石,其摆设的方位及方式与冲绳及日本本岛的民间信仰类似。此外,神殿东方的拱形城门、巨石叠成的城门等,与于一万年后才兴起的琉球王国建筑类似。 除了神殿的种种发现外,位于与那国岛东南海岸的「立神岩」,最近也有惊人的新发现。立神岩自古以来即是岛上居民的祟拜对象。根据当地的传说,古时有一位青年坐在立神岩上,突然海上风浪汹涌而来,当人与石都即将没入海中时;该青年开始在岩上闭目虔诚祈祷,当他眼睛睁开时已被引到陆地安全的地方。 在城门附近发现的二块重叠巨石,有人推测这二块巨石是城门下方的基石;由二块巨石整齐重叠在一起,及其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口雕孔等看来,该巨石显然是经过人力加工而成为城堡的一部分。 由于这项传说,立神岩因此成为岛上的守护象征,该神岩附近的海域因此也成为神灵出没的「神圣海域」。 很奇妙的是,琉球大学海底调查队于立神岩正下方,最近发现了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以及明显有人工雕琢痕迹的石砌,甚至还有古代的象形文字群。这项新的发现,不但与美国学者詹姆斯柴吉吾德提出的「MU大陆」不谋而合,而且也显示当地传说所暗示的万年前「地层下陷」的事实。 该新发现的人头雕像,虽然经过长久的岁月,在海底摄影技术下,其五官及脸孔仍清晰可辨。 此外,就在巨大人头像的附近,海底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不可思议的象形文字。依据调查队的整理及分析,那些象形文字群与古代与那国岛流传的象形文字很类似,只要解得出象形文字的意思,「消失的MU大陆及MU文明」可能就这样出土了! 事实上,除了与那国岛周边之外,在冲绳及日本本岛海域内都有类似「MU文明」的遗迹,而且由巨大的石砌遗迹看来,彼此之间可能是由同一个文明衍化而来。譬如,在与那国最西端的西崎海城,最近发现了以岩石堆砌的巨大金字塔,而这个重大发现不但冲击日本的考古学界,甚至连日本历史学者都相当震惊!在这个巨大金字塔的最上方,有类似城门、回廊、瞭望塔等建筑物。此外,城门的上方还有清晰可辨的纹样,犹如图绘也像是象形文字 由于,「西崎金字塔」才刚被发现不久,因此有关的学术研究并没有详细被公布;但一般认为,该海底金字塔的发现可能是解开「消失的MU大陆及MU文明」的重要关键。有相关的报导指出,在西崎金字塔附近已发现了古代石器,以及刻在石器上的文字。西崎金字塔的造形很像奈良飞鸟地方的「益田岩船」,但也与远在太平洋对岸的墨西哥马亚文明的金字塔很像。 如果,有证据说明西崎金字塔与马亚文明是同一个根源,那么整个亚太的文明起源说就要全部改写了。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机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征都不尽相同。相互间特征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点与实质。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氾滥而生存。尼罗河定期氾滥为埃及定居农业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生境,促使埃及社会的复杂化,表现为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的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氾滥平原的某一条带[1]。这种多元的地方中心并没有力的地理屏障,为建立统一的政体在地理环境上铺平道路。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导致统一集权机制的形成,终于在西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 (二)两河流域 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干旱少雨环境控制,充沛的两河水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唯一的生机。但实际上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由过高,流速快,实难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前5000年前后,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摆动故道成为运河,建立灌溉网路,客观上要求超出单个聚落等级之上的社会组织出现,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聚落形态的复杂化——社会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并。当西元前4000纪中叶,这一凝聚过程完成时,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现。这种城市包容著一个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专业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墙内,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城邦,与我们所说的“早期国家”有着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三)印度河流域 西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现了“城市文明”,覆盖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规划正规严谨,是经济和政治中心,出现统一的文字、神话、象征符号等,但缺乏战争征服的迹象,似乎是贸易和政治联盟。城墙有可能有防洪功能。Jonathan Mark Kenoyer等认为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国王或任何集权把头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领袖等精英构成聚落的领导层[4]。宗教服务于维系城市的各种社群。 西元前1900年以降后600年间,由于河流的改道,贸易路线的废弃,原先的贸易-政治联盟的文明被轻而易举地侵蚀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这时印度-雅利安人从礼教、语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远没有弄清,就目前的资料看,也可能是一种“续生型”模式[5]。 (四)中国文明的特色 中国文明起源是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发展基础,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会复杂化的具体机制不尽相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水利工程大约是社会复杂化的机制,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长江流域则以洪水控制体系为社会分层的机制。不论南北地区,由于社会内部分层由来已久,加上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二级台阶以下的平原地区,实际无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单元,政体倾向于至少在文化区内的集权化。所以,中国文明过程更趋向于从酋邦社会向成熟的早期国家过渡,不大有机会进入到两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绝对比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要宽广的多。因而中国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倾向于中心辐射型,而不是埃及和两河香肠式的模式。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命脉,贸易在古代一直未能占领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因此中国文明进程中,“城市革命”可能不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国缺乏形成古印度“城市文明”的土壤。 随着龙山时代尧、舜、禹酋邦在黄河从黄土高原向华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稳稳地站住脚跟后,黄河在此无法随意摆动又给黄河中游带来可预测的丰富的水利。这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因选择了非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先后崩溃或原地踏步,最终促成以黄河中游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文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中国文明蛛网式核心辐射型模式诞生。 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后,采纳大河文化心态,汇聚千流,吸纳百川,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样优良的融合性、渗透性。开禹贡九道,将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优秀精华吸纳于中原,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方使中国文明生生不熄。禹贡九州的分划、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体制充分显示出中原文明核心辐辏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手段,同埃及内向型官僚体制迥然不同。 世界史最新问题 » 更多 有什么消失了的古文明? 介绍卑斯麦... 前世伟总干事是who???? 特洛伊战争 *** 的生平!!! 世界史最新知识 » 更多 阿富汗历史 胡志明系咩野人? 我想要一些有关美美国历史资料 日本战国时的历史 麻烦大家.帮我找找关于第... 其他历史分类 浏览: 所有分类 休闲生活 商业经济 娱乐 手机及影音 *** 政治 教育学术 社会文化 科学医疗 艺术人文 游戏 电脑网络 体育运动 中国香港史(905) 中国史(5608) 世界史(2147) 其他(4212)
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中国的古代文明被世界公认为“四大古文明”。但是,四大古文明形成的机制、所走的道路模式、特征都不尽相同。相互间特征异同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模式的特点与实质。 (一)埃及 埃及文明起源以尼罗河为依托。尼罗河是一条狭长条带状的通道,其间没有破碎的地理单元,为交通和行洪提供畅通的孔道,人们在这条狭长的流域范围内依赖尼罗河定期氾滥而生存。尼罗河定期氾滥为埃及定居农业造就了高投入和高回报的生境,促使埃及社会的复杂化,表现为在西元前5000年,埃及出现的城镇政体,各自控制着氾滥平原的某一条带[1]。这种多元的地方中心并没有力的地理屏障,为建立统一的政体在地理环境上铺平道路。同时,狭小的生存空间,促使野心勃勃的地方统治者极力通过统一活动扩大自己的支撑区,导致统一集权机制的形成,终于在西元前3100-3000年,由上埃及国王孟尼斯实现统 (二)两河流域 西亚地区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有两条大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下游冲积平原受干旱少雨环境控制,充沛的两河水为灌溉农业提供了唯一的生机。但实际上由于底格里斯河平时水位过低,汛期水位由过高,流速快,实难利用灌溉,所以聚落主要集中在幼发拉底流域。灌溉是当地的经济生活的命脉。 前5000年前后,乌贝德人疏浚幼发拉底河摆动故道成为运河,建立灌溉网路,客观上要求超出单个聚落等级之上的社会组织出现,社会复杂化,表现为聚落形态的复杂化——社会人口、聚落向中心聚落凝聚合并。当西元前4000纪中叶,这一凝聚过程完成时,伴随着周围聚落的消失,城市出现。这种城市包容著一个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专业分工的市民居住在城墙内,发展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就是所谓的城邦,与我们所说的“早期国家”有着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三)印度河流域 西元前2600-1900年,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出现了“城市文明”,覆盖25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城市规划正规严谨,是经济和政治中心,出现统一的文字、神话、象征符号等,但缺乏战争征服的迹象,似乎是贸易和政治联盟。城墙有可能有防洪功能。Jonathan Mark Kenoyer等认为这些城市可能是城邦,既不是酋邦,也不是受国王或任何集权把头的控制。商人、地主和宗教领袖等精英构成聚落的领导层[4]。宗教服务于维系城市的各种社群。 西元前1900年以降后600年间,由于河流的改道,贸易路线的废弃,原先的贸易-政治联盟的文明被轻而易举地侵蚀而衰落,文明中心向今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这时印度-雅利安人从礼教、语言和文化方面全面取代原生文明。 印度河谷文明的全貌远没有弄清,就目前的资料看,也可能是一种“续生型”模式[5]。 (四)中国文明的特色 中国文明起源是以黄河、长江、辽河三大流域为单独发展基础,在多样性的生态环境里造就了不同文化选择的文明起源多元中心。各中心社会复杂化的具体机制不尽相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灌溉水利工程大约是社会复杂化的机制,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带的长江流域则以洪水控制体系为社会分层的机制。不论南北地区,由于社会内部分层由来已久,加上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在东部二级台阶以下的平原地区,实际无大的地理阻隔和大的破碎地理单元,政体倾向于至少在文化区内的集权化。所以,中国文明过程更趋向于从酋邦社会向成熟的早期国家过渡,不大有机会进入到两河流域式的“原始民主制”城邦。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向太平洋,背倚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发展空间绝对比尼罗河和两河流域要宽广的多。因而中国的文明模式更容易倾向于中心辐射型,而不是埃及和两河香肠式的模式。 中国历来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命脉,贸易在古代一直未能占领社会经济主体的地位。因此中国文明进程中,“城市革命”可能不是最首要的。因此中国缺乏形成古印度“城市文明”的土壤。 随着龙山时代尧、舜、禹酋邦在黄河从黄土高原向华北大平原跌落的出口上稳稳地站住脚跟后,黄河在此无法随意摆动又给黄河中游带来可预测的丰富的水利。这个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选择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稳步前进。而长江中游石家河文化、下游良渚文化和早先的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因选择了非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先后崩溃或原地踏步,最终促成以黄河中游一枝独秀的局面形成。中国文明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中国文明蛛网式核心辐射型模式诞生。 中原文明核心形成后,采纳大河文化心态,汇聚千流,吸纳百川,使中原文化具有水一样优良的融合性、渗透性。开禹贡九道,将原各文明起源中心的优秀精华吸纳于中原,集四方成就之大成,方使中国文明生生不熄。禹贡九州的分划、五服、九牧、十八岳的官僚体制充分显示出中原文明核心辐辏八方的外交型行政管理手段,同埃及内向型官僚体制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