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的拼音是huán,属通用字。本义是表柱。古代立在驿站、官署等建筑物旁作标志的木柱,后称华表。现多用作姓。
桓的声旁是“亘(xuān)”,和恒的声旁“亘(gèn)”是不一样的,汉字简化以后变成一样了。右图为小篆的两字字形。繁体字里,同简体字一样写作桓,但是恒和亘的写法和简体字不一样。所以,恒和桓的读音不一样。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1、盘桓,汉语词汇。拼音:pán huán。徘徊;逗留。 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大官人便可急回下处,莫在他门首盘桓,被人识破,误了大事。讨得三分机会,老身自来回覆。”
2、桓文,汉语词语,拼音是huán wén。解释为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
3、“乌桓”(wū huán),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
4、桓友是一个词语,读音huán yǒu指 春秋 郑桓公 。因其名友 ,故称。
5、质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ì huán,指东汉质帝、 桓帝的并称。
桓读作:huán
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桓表。
2、大:桓治(大治)。
3、〔桓桓〕威武的样子,如“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檀桓
[tán huán]
中药名。黄蘖的根。
桓伊筝
[huán yī zhēng]
用乐曲传达心曲。
桓灵
[huán líng]
东汉 末世 桓帝 与 灵帝 的并称。
乌桓
[wū huán]
也叫乌丸。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鲵桓
[ní huán]
鲸鲵盘桓。
[ huán ]
释义:1.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
2.大
3.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姓
典故:桓[作者] 佚名 [朝代] 先秦: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造句:1.昔者吾先君桓公,明君也,而管仲贤相也。夫以贤相佐明君,而东门防全也。古者不为,殆有为也。
2.梦是放胆不羁的精灵,还常常盘桓在故乡。
3. 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
4.人生之初,碧水清清。犹如林中盘桓的溪,也许有不羁的砺石,或淘气的泥沙,待到风静浪息,仍是清澈见底。世界水日,祝你成功。
5.齐桓公死后,五子争位,骨肉相残。
huan二声,比如蔡恒公
桓huán
基本字义:
1.
古代立在城郭、宫殿、官署、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表。
2.
大:~治(大治)。
3.
〔~~〕威武的样子,如“~~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