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观后感
《茉莉花开》上:她一个人飙戏爽到癫
好电影是不受时间限制与外界干扰的,摄影出生的候咏《茉莉花开》终于在红色5月绚烂绽放,其间经历的风雨历程,痛楚磨难也已烟飞灰灭,等待的只是影迷们此起彼伏的狂热推崇,我也是唱赞美诗的一个,因为我被苏童打败,被章子怡击倒。
电影根据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改编而生,纯粹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时间跨度50多来,属于史诗类别的电影,特能考验导演驾驭能力。候咏很聪明,他并没有用细微的线索来引出时间段的改变,因为这个实在太难了,候咏也没有陈凯歌如此的大局观,可是他运用了小标题的模式却别具一格,使人一目了然,清爽醒目,能够把短处掩饰,显示了候咏不一般的巧妙。过了这个难关,等于把史诗电影的难点消除了一半,接下来就要看演员的演技了,他们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功与否。章子怡,我不得不说,佩服你!
章子怡刚出道就被张艺谋看上,从此就与绯闻形影不离,保持着高度的媒体曝光率,在奥斯卡上英文也说得越来越溜,一脸的明星胚子像。的确有很多影迷都不喜欢她,说她演戏嗲、假、煽。可是你不觉得她是在进步的吗?《我的父亲母亲》显现了她的青春,给观众混了个脸熟,在《卧虎藏龙》里,被人责备成一个包袱一个累赘,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她表演地很棒,把玉蛟龙的野蛮、坚强诠释地很好,主流对她的责备不外乎带有些感情色彩,可是电影是她的工作,她做得不错,与其工作外的生活无关。如今的章子怡,已走上国际巨星的行列,可以与张曼玉、巩俐同起同坐了,身价狂飙。候咏也赚翻的,要是在今年拍这个电影请章子怡出马的话,就要把电影的制作费用翻上几番了。明星就是明星,出来的镜头屡看不爽,大呼过瘾。
毫无疑问,《茉莉花开》是章子怡的个人秀,秀得出色,秀得精彩。她一人饰演三个角色,有蛮长的时间跨度,要把握住30年代、50年代、80年代女性的思想观念,还要通过自己的咀嚼,把内心的矛盾抒发在胶片里,够难,很能体现一位演员的演技。“茉”的饰演是个情感畸变的过程,起初的茉是个喜欢电影,喜爱电影明星的开朗女孩,青春荡漾的她爱上了孟老板,并且为了他不愿打掉肚子里的孩子,她希冀爱情是永恒的,爱情是无价的,可惜从香港寄来的支票使她彻底改变了人生观与爱情观。这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章子怡演绎的“一个女性从喜悦推至抑郁的地狱”的情感戏令人眼睛一亮,同时也为角色的悲凉而扼腕叹息。
“莉”的角色最难,因为这里需要演员歇斯底里的爆发力,章子怡的爆发力在曾经的电影里还是有点味道的,这次的爆发力才是真正展现她才华的时刻。“莉”怀疑丈夫与养女有染,愤怒地把白色床单拉起,责问丈夫的行径。她神经质了,她太爱眼前的那个男人了,这种变态式的爱使人难以接受,与小栗康平的《死之棘》,张元的《我爱你》类似。章子怡掌控了大局,也把剧情推向了高潮。“花”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影像中的“花”戴着粗边眼镜,俏丽动人,对待外婆和气友善,对待心爱的丈夫,像极了梦中情人。这个角色也有一个转变过程,那就是当丈夫另有心欢,远离她的时刻,她变得坚强起来,不对丈夫妥协,拒绝签离婚协议书,并且倔强地把孩子生下来。雨夜独自生孩子的镜头,候咏不惜余力地用了整整6分钟的时间,章子怡非常敬业,为了这6分钟她7个夜晚都在瓢泼大雨中熬过。镜头很凄惨,但也隐寓了生命的希冀。电影结尾处,“花”笑了,对着镜头笑了很久很久,这个长镜头彻底地把我内心的最后一道防线击溃,感动地一塌糊涂。
《茉莉花开》结束了,章子怡的演戏也宣告结束,靓丽的她已经在好莱坞有了较高的地位,在亚洲影坛也算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了,希望你带上爱国情调,把电影做得更好,祝福你。在下文中,我会集中精力写关于电影主题的文字,来真正展现候咏的电影水平。
《茉莉花开》下:候咏,好一场及时雨
苏童比女人还了解女人,文字充满了对女性感性描述,对女性的感叹。候咏也是一个喜欢琢磨女性情感变化的人,当《茉莉花开》用苏童的文字(张献编剧)、候咏的影像呈现在影迷眼前的时候,璀璨的光芒瞬间迸发。电影是具有史诗味道的,人物是具有代表性质的,候咏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来证明他在第五代导演中的地位。
电影主题鲜明,就是通过三个女性人物的阐述,来反映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三个时代三个态度,只是对于爱情的专一永远都不曾改变。这个专一就集中表现在“生孩子”方面,“茉”为了孟老板,不愿流产;“莉”为了邹杰领养了“花”;“花”为了小杜在大雨夜中痛苦产子。女性的伟大在这个轮回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致使男人的地位瞬间倒塌,因而说《茉莉花开》不仅是一部讴歌女性的诗篇,也是一篇打破男权主义的檄文。候咏脚踏实地地用自己丰富的电影理念与优美的协调镜头诠释了以上的一切。
上文已经提过《茉莉花开》涉及的年代为30、50、80年代,时间跨越巨大,难以驾驭,而候咏就采用了小标题的方式回避了这个困难。这个回避绝不是逃避,如果是逃避,那我也不会说《茉莉花开》是如此的成功了。简化难度是一个导演聪明的表现,当初的昆廷�6�1塔伦蒂诺最喜这个模式。回顾国产史诗电影来,《活着》的时间串连最为巧妙,福贵的一个常规动作就立马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时代去,没有卡壳,自然顺畅。这是当时张艺谋最为辉煌的时刻,驾驭电影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次候咏就直接把时间线索成分省去,取而代之的是“第一章”、“第二章”……挺好的,避重就轻。
对于电影主题的把握,候咏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剧情的发展,也没有进行更多深层次的解剖。停留在女性对待爱情忠贞不渝这个方面上,“茉”、“莉”、“花”这三个角色的情感几乎都是一样的,显得重复,并不像沙滩上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对于文艺片来说,尚可忍受,要是对于商业片来说,肯定要删戏不少。但这不能怪候咏,是剧本所致,剧本的主导思想是要告诉观众一个轮回的过程,而轮回的过程中就要无限的相似、类似、甚至重复。如果用第三只眼看电影的话,这种类似的情感还是具有可看度的,而且感受还不小。只是候咏没有把主题深化,例如在刻画女性坚强方面、独立方面有所变革的话,就会使电影显得愈加丰满。
在通篇的女性指导思想下,男演员就都成了章子怡与陈冲的配角,姜文还是一脸的痞子相,陆毅的演技不敢恭维,刘烨怎么就变成了“坏人”,还带有些猥琐。配角终归是配角,只要主角出彩,他们也就尽了绿叶的责任。章子怡与陈冲的表演非常出彩,刻画女人的情感还真有一手,尤其是陈冲的“心狠老辣”。现在想想候咏也挺有能耐的,一个戏竟然请来了那么多名演员,看来魅力颇大,在演员的心中他也属于一个老资格的电影人了。
说起电影人,就不得不提候咏的摄像了。电影中的摄像如同乐队中的吉他手,是主角。主角的地位可能就比导演逊一筹。第五代中,很多导演都是摄像出生,拍摄的电影绝不比纯正导演出生来得差,顾长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孔雀》太过美丽了。《茉莉花开》中,色彩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尤其是30年代的老上海里,章子怡的旗袍色彩绚丽,美轮美奂,用足了绿色的成分,显得娇艳可人。而50年代,由于时代的限制,他只能运用灰淡的颜色,80年代又变得俏皮起来,粉色与淡蓝色相得益彰。拍摄中,展现了候咏摄影师的本领。在“花”雨夜产子的镜头里,他全方位地记录了整个过程,镜头又长有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仰视镜头、俯视镜头,特写、大特写,比比皆是,包罗万象,精彩出色。
当一个导演,驾驭了剧情,控制了演员,也抒发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那么电影就靠近了成功的彼岸,《茉莉花开》终于在封尘三年之后,进入了影迷的眼帘,候咏也用其独特的魅力与实力征服了大多数的观众与眼光挑剔的影评人,如果电影机构的官员们能够“识大局,顾大全”,那么《茉莉花开》定会在金鸡奖里春风得意,独揽一面。大陆电影太过缺水,幸而候咏在闷燥的午后下了场及时雨。
现在正值侯咏“茉莉花开”的季节,在各大院线门口,不少年轻人抑或中年人,尤其是一对对年轻情侣们,都纷纷挤进院线大厅,感受并体悟着这部洋溢着忧郁的浪漫同时又充满人生洞察力的电影,中国的文艺片市场在2006年的四月的春天又闪现出久违的光芒。
好在《茉莉花开》在北京首映时,我参加该片在北大礼堂的首映式,也见到了侯导和部分演职人员,当时的气氛是比较热烈的,在一所以文化和思想内涵见长的大学观看这部同样以文化和思想见长的电影不啻于一场精神的圣宴。侯导与张艺谋一样都是电影摄影出生,他和张艺谋合作过很多著名影片,像《我的父亲母亲》和《英雄》等等,而这些影片也给侯导带来了电影摄影领域的巨大声誉;似乎电影拍多了,对电影这种文化表现手法有更深入的认知,同时也积聚了更多的用电影来展示自我思想的文化冲动,侯导花了两年时间拍摄了这部具有人性剖析和人生感悟意念的文艺电影,这是候导的第二部重要的电影,也是入围嘎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的电影。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似乎失去了物质贫乏时代的平静与从容,人生的理想和生命的激情都湮没在物质进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过度地关注外在喧嚣的世界,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感知,甚至在麻木的遗忘自我。人们总在说,这是个物质肆虐的年代,这是个精神式微的时代,我们是否真的丧失了感知精神和体悟人生的能力?从大家对《茉莉花开》的期待与推崇可知,被压抑的东西在经历长时间潜藏的积蓄后,总会以某一种形态释放出来,有如一种本真式的回归,在不经意的意念和非自觉的行为中展现。其实,我想每个人之所以能正常地生活,总会有其内在的理由,总会有其支撑其不断延续人生的驱动力。而能支撑人们信念的东西不可能来自外在的世界,而只能源于人内在的心灵,并借以情感、理想、归属感与存在感等精神的方式来实现。
在物质飙进过程中,《茉莉花开》所引发的人文启示,反衬出人们对于物质与精神关系一种新的介定,其实,从一个更超越的层面上说,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一种基本的介定之中,也时刻受到这种介定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很多的惶惑和内心冲突也都是源于这样关系介定的失衡。从各大院线票房和媒体评论所反映出的信息,我们都能感受到《茉莉花开》的热度以及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虽然生活不会因一部电影而有太多的改变,惶惑与不安也将持续下去,但是至少还有一些人或者人心中某个地方会留有一片精神得以安放的空间,让人得以喘息和调整,获得一种内心的平衡。
我们无须为物质的诱惑承担太多的负担,也无须为精神的安放承受太多压力,前者的作用与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本质上于人生也不会有太多的价值;后者源自内在心灵一种感知,有精神追求的人即使在不安中也能感受到精神之美的存在;而对于内心并没有太多精神追求的人来说,他们也总会找到足够多的替代方式,以获得另一种自在平衡。只是作为一个人来说,能感受到文化艺术之美,无疑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否则内心的苍白与空洞只会为庸俗和占有所奴役,这样的人生并不美好,也不激动人心,也似乎难以给人留下一些恒久的记忆。
在喧嚣和感动交织中,茉莉花开放在人间四月天,为艺术之美而开放,为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而开放,为感知美的心灵而开放。
发非常感反对感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