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归化和异化?

2024-11-19 22:24: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翻译的归化/异化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信察化译法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派仔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 (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
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
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尽量传译原文的“异质因素”,具体说来,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以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
① 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例如:
  ballet译作“芭蕾舞”
  cigar译作“雪茄”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
  目前大街小巷都风尘坦汪行的“卡拉 OK”等。
② 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例如:
  “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
  “an olive branch”译作“橄榄枝”
  “sour grapes”译作“酸葡萄”
  “the cold war”译作“冷战”等等。
③ 异化可以在句子结构层次出现。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是公认的佳译,其中就运用了不少“欧化句式”
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场中,波洛涅斯告诫女儿不要轻信哈姆雷特时说:
“You speak like a green girl.Unsifted in such perilous circumstance.”
朱生豪将其译为:“你讲的话完全像是一个不曾经历过这种危险的不懂事的女孩子。”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

回答2: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渗厅洞品;

“异化”则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保持“原汁原味”。

归化:

  1.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2. 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3. lick one’s boots

    拍马屁

  4. 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

  5. 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

  6. 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

  7. 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

  8. 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9. Of all the gin joints in all the towns in all the world, she walks out of mine.

    弱水三千,终究我已不是她那瓢中的一壶水了

  10.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异化:

  1. a castle in the air

    空中楼阁

  2.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滚石不生苔

  3.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血浓于水

  4. 打破铁饭碗丛枯

    to break the “iron rice bowl"

  5. armed to teeth

    武装到牙齿

  6.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伏态以牙还牙

  7.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8. show ones cards

    摊牌

  9. paper tiger

    纸老虎

  10. to weep crocodile's tear

    流鳄鱼眼泪

回答3:

这种问题 怎么会有人会呢! 就等于是问大海里有多少个鱼一样!

回答4:

归化和异化翻译中的认识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搜陵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世槐戚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明则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 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the sound. (钱歌川译)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Committee”与 “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到了“情与貌,略相似”。转 (2)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
译文:她不会放弃塔拉;她属于这些红土地,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
上述的译文是按照原文的句法结构把far more than... 译成“远比它们属于她更加真实”,语言表达较生硬,意思不明确,让读者难理解。因此用归化法将其译成这样,似乎更合适:她不能放弃塔拉,这块红土地是属于她的,而她更是永远属于这块红土地。
(3)As I remained in the Third Fourth three times as long as anyone else, I had three times as much of it. I learned it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English sentence——which is a noble thing. (W. Churchill:“Harrow”)
译文:因为我在四年级三班待得时间是别人的三倍,所以我所受的这种训练也是别人的三倍。我掌握得很彻底。就这样,普通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便深入到我的骨髓里——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
get something into ones bones 意思是“牢固掌握”,如果这样归化翻译就舍弃了原文的形象语言,显不出原文的味道来。译者用异化法将其译为“深入到我的骨髓里”显得很生动。
(4)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以接受。
小结
归化和异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