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具体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承接上文,开始具体描写主人公孔乙己。这句描写出孔乙己的奇特身份,揭示了他的社会地位,意义含蓄而深长。
2、“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
3、“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毛泽东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真实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二、作品赏析
这部作品是我国的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小说之一。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乙己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曾5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描写,既可刻画人物的性格物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又可见出作者洞幽烛微,绘色传情的艺术匠心,对此细细推敲,对于我们理解小说必定大有补益。
第一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青白”脸色既是孔乙己瘦弱贫血、营养奇缺的生活写照,又是他内心窘迫、精神抑郁的含蓄暗示。孔乙已是一个备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四面碰壁,既“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上生性好喝懒做,因而连温饱问题也岌岌可危,穷得“将要讨饭了”,这样,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那种红光满面、肥头胖脑的福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连同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细致、准确的刻画了孔乙己典型的外貌特征。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的时候:“孔乙已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脸色原本“清白”,但当有人肆意嘲弄他,揭发他的酸心隐痛时,他竟急得满脸通红、青筋暴露,这一方面显示 出了孔乙己生活处境的坎坷艰难,以至于不得不行窃度日。另一方面,孔乙己强词夺理的争辩暴露了他自命不凡、死要面子的心理缺陷,这实际上是他“做贼心虚”的一种曲折表现。孔乙己满脸羞愧,惊慌失态,因为他不是惯偷,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偶尔为之而已,这种自知之明总比那些男盗女娼的面不改色心不跳来得真诚可贵。
第三次写“脸色”是在他喝酒之后:“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在人们的哄笑中喝酒寻乐,酒过半碗,胆壮心定,脸色复原,本想心平气和地喝上一阵,可是,就连这点可怜巴巴的祈愿别人也不恩赐,他们连珠炮式地对他追三问四,极尽讥讽之能事。这短暂而微妙的脸色变化传神地表现出世态人情的炎凉冷酷。
第四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已是一介书生,醉心于“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因自己科场落第受人奚落而落得一脸灰灰。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出孔乙己此时此刻失望、颓唐、尴尬的悲凉心理,也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形成的头脑僵化、思维愚钝、迂腐不堪的习性。
作品最后一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孔乙己挨打致残,双手“爬”走,已经完完全全沦为“四足动物”了,这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非人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酒店掌柜认钱不认人,仍是寡廉鲜耻地挖苦他,孔乙己只好低声回答,露出“恳求”的眼色。旁人也是情绝义断,冷眼讥笑。孔乙己悲苦无奈,绝望之余只好“爬”出酒店。这别具匠心的一笔脸上抹“黑”仿佛预示了孔乙己生命的危在旦夕,加重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青白”,又到“灰”而“黑瘦”,这是人物内心情感嬗变历程的直观外现。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细微变化的逼真描摹,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阅读作品,理应对此深思细玩。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捋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