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月亮的哪些变化?

请以作品中的诗句为例作简要说明
2024-11-16 22:40: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升起。高悬。西斜,落下

回答2:

倒影变化

回答3:

万化归一

回答4:

作品第一段的标题是《江楼钟鼓》。由“引子”和“主题”两部分组成。主要运用了两件乐器:琵琶和箫。首先出场的是琵琶,清脆而短促并逐渐加快,此时,隐隐约约传出阵阵鼓声,紧接着以箫吹出的轻巧波音与琵琶相配合,奏出优美抒情、委婉如歌的主题。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江南美景。
  作品第二段的题目是《月上东山》,是主题的第一变奏。音乐的前半段是主题上句四段移位的自由模进,后半段为主题后半句的紧缩。描写在那宁静的夜晚,美丽的春江上,一轮洁白的明月慢慢升上天空,那皎洁的月光照在江上,闪闪亮亮;那粼粼的微波,一浪接一浪。也许此时天上的玉兔和嫦娥正在嬉闹呢!
乐曲的第三段《花影层叠》,这段是乐曲的第二次变奏。描写江边的景色。琵琶奏出的华彩旋律给人一阵阵晚风迎面轻拂的感觉,再加上江面荡漾着的微波倒映着江边鲜花的摇曳,在月色下尤其显得凄美动人。
  乐曲的第四段《水深云际》,这段是乐曲的第三次变奏。描写的是一幅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江上晚景。万籁俱寂,一片宁静。水很深,云很低,水在云际,云在水中,水天一色。再加上乐队的配合形成了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绝妙的音响图画。
  乐曲的第五段《渔歌晚唱》,这段是乐曲的第四次变奏。描写夜幕下,一条渔船像把剪刀把如镜的水面剪成两半。船上的渔夫一边摇橹一边神态闲适的哼唱着渔歌,像一个仙人。歌,动听极了。景,美丽极了。箫吹奏出的如歌旋律,使听者也悠哉悠哉,如入其境。总之,归舟点点,渔歌四起,声势浩大,渔人、游人们乘兴而归。
  乐曲的第六段《回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五次变奏。音乐一开始,琵琶用“扫”和“轮”的指法,奏出一连串由慢而快、顿挫有力的模进音型,使人感到一层层激浪正"哗哗"地、有节奏地拍打着石岸,进而引出了乐队的合奏。合奏旋律气势宏伟,音乐快速而热烈,使人感到那浪越来越大,越来越烈,闭眼侧耳听,如一阵风随浪袭来。音乐强、弱控制得当,突出了春江月夜的迷人之景、之声,让人感觉得到:群舟竞归,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情景。
  乐曲的第七段《欸乃归舟》和尾声,是乐曲的第六次变奏,亦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欸乃”是摇橹声。乐队由慢而快,由弱到渐强奏起大段起伏模进的旋律,似摇橹声。古筝由低至高的切分划奏,这水声、摇橹声前后呼应。真是群舟竞归,浪花飞溅,波澜壮阔。随后,音乐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然后又回复平静,由筝作为过渡进入尾声。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几千年的诗歌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者张若虚一生只作了两首诗,但仅仅是这一首诗,就让他“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题名,但作者却在这首诗中,真正的将它字面的,具体的意义化入其中。诗的前十句,描写景物,春、江、花、月、夜,五景齐备。而又以写月为核心,以夜色下的江天为背景,句句含月,仿佛一条线索将散乱的景物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空里流霜”因月色之明而不为视力所察,“汀上白沙”也因月光之白而难以辨认。花林里,月光泻落,一如霜雪。一片皎洁的月光,再加上春天的潮水,宛转的江流,以致达到江天一色的情状。使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梦幻的色彩中。可谓浑然天成,精美绝伦。
  接下来六句,由景而生情作者在浩淼的江天之间,望月感怀,引起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追问,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遐想。在这个追问的过程中,作者的笔墨仍是集中在“江月”之上,与上文衔接的严丝合缝,水到渠成。饱含深情的发问,使全诗蒙上了哲学的色彩。江与月代表的所代表的宇宙天地可谓永恒,人生代际的更迭,沧桑的变幻,也是无穷尽的,而个人的生命在这永恒和无限中却只是短短的一瞬。这有限与无限的对比,暗含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使它成为对宇宙人生问题思考的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作者的视线追随着一片飘于清风浦上的白云,心中又起了另一种感慨。于是,抒情的脚步走到了全诗的第二大部分,即对人生际遇的感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承上启下,衔接的十分自然,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多么善于过渡,以致达到一种顺水而下的地步。在下面的篇幅中,作者着力表现了游子、思妇相互的相思之情。“扁舟子”和“明月楼”分明就是游子思妇的象征。“可怜楼上月徘徊”到“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八句诗写闺中思妇的。楼上的“月徘徊”,实际上是人在徘徊,重重的思念使她只能对镜自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表面上是写月光的无处不在,实际上却是在描写恼人的相思如幽影般牵牵绕绕,流荧般挥之不去。在这里,月光仿佛成了思念的化身,这样,具象之物有了抽象的意义,抽象的感情也化作了具体的可感的形象。这又是一处高妙所在。虽在同一轮月下,但却不能相见,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于是“愿逐月华流照君”,希望借着明月照见远方的人,于是,月亮再次成了传递思念的信使。“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书信的象征,但怎奈山高路远,它们也无能为力了。可惜光不度,只能水成文,落得空留意。足见其思念之深、之痛。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相爱的人总是心灵相通的,在外漂泊的游子,好像收到了月光寄来的相思,同样也在思念着家中的思妇。最后八句就是描写羁旅他乡的游子的。因为思念,他昨夜在闲潭之畔徘徊良久,以致最终睡着,再梦里还见到了飘零的落花。这是一幅十分唯美的画面。想到春已过半,却还不能还家。看着春天都随着一江春水流尽了。这时月亮又出现了,但它也要落了。人生匆匆,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而归家却遥遥无期,却还要忍受这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出了前路的迷茫,路途的遥远。碣石在北,潇湘在南,天各一方。只能同守着一轮明月。思念的伤痛仿佛路途一样的无限绵长。羁旅在外的人,有几个有幸能够乘月而归?思念之情更加浓郁,以至无以复加,以至他要“落月摇情满江树”了。
  纵观全诗,作者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又以月为线索,将全文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衔接过渡顺畅自然,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且写景如梦如画,释理独到新颖,抒情情致深婉。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