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亲〗
由媒人牵线,多数先由男家向女家提亲,媒人介绍双方家庭及男女情 况,双方父母认为门当户对,男女适宜,就同意提亲,媒人把女方“生辰八字”带到男 方,请算命先生合婚,有的还把女方“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压在祖宗牌位或香炉下 ,七天内如无破碗破碟等不吉利之事发生。就算基本确定这门亲事。俗称“合婚”,后 亦称“议婚”。
〖定聘〗
经合婚后。男家向女家纳定聘礼,俗称“下 彩礼”,后称“订婚”。连俗还分“上半礼” 和“下半礼”。聘礼 数目各时代不同家庭大相径庭。除送肉、面等食物给女家外,更重要的是聘金。有钱人 还有金银首饰、绸缎细软和其他贵重物品。聘金喜用“三”数(“三”与方言“生”谐 音,含早生贵子之义),如银元33元、130元,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民币530元、830元、1 330元、3330元等。女方也送男方衣物和果糖等。订婚后双方都向邻居、亲友分喜糖, 以取得乡邻亲友的认同。
〖迎娶〗
即结婚,历来为最隆重的礼 俗之一。先由男方择定黄道吉日,提前通知女家,并把下半礼聘金送达女家。迎娶前一 日,凤城地区:女家将嫁妆送往男家,俗称“搬佽”,嫁妆主要有客厅或卧室用品、皮 箱及首饰、衣物等。旧时有钱人也有田地房产。旧时嫁妆之外,必有系红线的雌鸡1只 ,谓“红线羁脚"。亲友乡邻观者如潮,有的还开箱观看嫁妆品之分量。穷娘家嫁 妆压力最重,有的甚至举债厚备嫁妆(续弦、再嫁者除外)。男家并于此日宴请宾客, 称为“闹厅”。黄岐地区女家也以此日宴请亲戚,各亲属赠以衣布,谓“添箱”,赠银 钱渭“压肚袋”。
迎娶之日,新郎聘花轿往女家接新娘。新娘一般由伴娘扶轿 。旧社会,男尊女卑,有的地方轿一抬出门,即泼脚桶水,意谓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 女,不能再回头。花轿到男家,鞭炮齐放,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新娘到男家后主要礼 仪有: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夫妻交拜,然后请翁姑尊长出堂一一拜过,翁姑尊长即 给“见面礼”,随之由“龙烛”前导引入洞房。其间。新婚夫妇于席中出太平面时向宾 客敬酒,并由长辈介绍有关亲戚之称谓。宴会结束新婚之夜,连俗闹洞房气氛特别热烈 ,亲朋好友聚集一堂,除唱词、吟诗祝坝外,年青人还别出心裁,出一些小巧节目要新 娘新郎表演逗趣,旁人则起哄捧场,笑语满堂,直至深夜方散。旧俗婚后10日新娘才第 一次回娘家,谓“转十日”。后此俗渐废。多数在结婚第二天回鸾,新婚夫妇归宁岳家 ,俗称“回马”,岳家设宴请客,新郎拜见岳父母及亲戚长辈,行礼敬酒,并接受见面 礼仪。至晚双双回家(有的乡村不限第二天归宁)。民国时期提倡改革婚俗,推行结婚 登报,不办酒宴,尤其流行集体举行婚礼仪式,由县长或官员主婚,但多在城镇知识界 和政府职员中实行,农村仍以旧俗为主。
【新婚俗】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公布后,结婚旧俗有很大变化,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 婚姻自主,鼓励男到女家,允许寡妇再嫁,反对包办和买卖婚姻,禁止重婚、纳妾和抱 养童养媳等劣俗。新娘坐花轿已近绝迹,婚事新办一时蔚然成风,多数不收彩礼聘金, 不办酒宴,由男方或女方单位领导主持婚礼仪式,举行座谈茶会,新婚夫妇介绍恋爱过 程,分喜糖给亲友同事,仪式简单俭朴。农村也有举行集体结婚的。新中国成立后,嫁 妆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60年代中期,农村收彩礼聘金有所回潮。70年代提倡晚 婚,婚小简办,境内有不少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和旅行结婚。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 发展,结婚花费越来越大,尤其牲办嫁妆、装饰新房、大开酒宴,收取礼仪,互相攀比 。嫁妆日益向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首饰甚至商品房发展,迎亲也多用高级 轿车。
【畲族婚俗】
畲族婚姻形式,除女嫁男家外,男到女家较为普 遍,俗称“抱儿子”,其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平等。婚礼仪式简朴,多数习俗已与汉 族相似。但姑娘出嫁前还流行“做表姐”这一陪客唱歌的特殊风俗。完婚之日,男方亲 眷送新娘至男方大厅,男方除新郎外全家躲避。婚礼先拜灶君灶婆,后拜天地。婚后10 日。新娘新郎带礼品回娘家认亲、对歌
婚嫁的话都还是很传统的仪式,新娘穿红色礼服,跨火盆才能进男方家.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力戒铺张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