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历经数千年,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它曾是封建正统思想备受推崇,而在新文化运动中却又坠落谷底,横遭贬斥。在当代中国正处社会转型的历史巨变之际,近年来对孔子的推崇和颂扬却愈来愈甚,而对孔子的批判声浪也愈来愈高。如何评判孔子功过,究竟有没有评判的依据,我认为依据有却不是唯一,要看你所处的历史环境。当然在今天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历史实践就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评价孔子思想的依据。 孔子生于齐鲁大地其思想深受鲁文化影响也对齐鲁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渗透。孔子原本是宋国子姓后裔,在他的远祖孔父嘉时,因五世亲别于公族,失去贵族身份后而改姓孔,家道自此衰微,从曾祖辈起便举家迁居鲁国。孔子生于鲁长于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鲁国度过的,鲁文化对他的濡染是非常深厚的。他的思想后来历经历史的洗炼,成为封建君主的治国指导思想。儒术治国使中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国的保守落后的政治生态环境,正因此,它所形成的历史惰性,使任何改革、那怕是改良都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以及后来的戊戍变法等等。马克思曾指出:“火 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然而出自中国的这三项伟大发明,并未率先将中国由封建专制主义社会推进到资产阶级社会,倒是将火 药普及为焰火炮竹,罗盘成为风水先生的法器,而印刷术普及后,却曾经一度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狱。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尽管历史上一些开国之君或中兴之主鉴于前朝的覆灭,实行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后来却无不是变本加厉,所以儒术教给帝王治国之术只徒具文字意义,对任何一位封建帝王都没有实际约束力。 虽然孔子的治国之术在历史中多有败笔,但在今天看来孔子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学识是十分渊博的,他对他的事业的追求也是十分执着的。其提倡的“孝”、“仁者爱人”以及“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等思想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同时其所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仍备受推崇。 对孔子儒学思想我们应进行认真的、科学的选择、批判、改造、吸收和消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于国于民大有利。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正如笔者在《人性善恶论》中指出的,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其实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分为,仁义礼智信,但是却在某些基础上显现出了他的弱点,那就是不尚勇,对于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有两个断层,也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后来的王莽,而从另一方面,孔子又名长人,有历史记载,孔子身高有可能过两米,而其周游列国之时亦有勇力一说,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儒家思想有待考究,因为缺少了一样,那就是勇,而后来的孟子等人,被称为亚圣,其实,只是在一个枝干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忽略了宗旨的平衡。
(2019·黄冈)“夫孝,德之本也”这个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2018·黄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儒家思想。
儒家在近代之前的最大优点就是维持国内秩序的稳定,在近代之后的最大优点就是成功阻碍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