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有关规定

2024-11-11 06:16: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首先,隐私权是不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隐私权的主体   隐私权的主体应为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隐私权的宗旨是保持人的心情舒畅、维护人 隐私权格尊严,而且,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是存在于权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人格权最明显特征在于其非财产性,企业法人的秘密则是与企业法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是企业的一种财产。同时,隐私权受到侵犯后,构成一种人格伤害,内心的不安,而企业法人的秘密受到侵犯后会构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法人虽然也有秘密,但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用《反对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   从逻辑上说,死者不应享有隐私权,但法律应对死者生前的隐私权继续给予保护。其理由是:①死者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不能有任何权利,自然也包括隐私权;②对死者生前隐私的保护,是一种利益,是死者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感情和名誉利益。相对于死者而言,利益已没有意义,但死者生前的隐私与其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密切关联,构成近亲属的感情因素或名誉利益的一部分,揭露死者的隐私,很可能使生存的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遭受精神痛苦,这样对死者的隐私保护,也就是对生存者名誉的维护。

回答2:

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和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隐私”从学理上解释,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只要不危害公共的利益的应当属于隐私的范畴。由此可见,“隐私”的范畴是比较宽的,不仅个人的信件属于隐私,而且个人的日记、家庭中不愿让人知道的私事、个人的某些疾病,甚至个人的考试分数也属于隐私。在学校披露他人隐私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常见的主要有私拆他人信件,偷看别人日记并加以传播,按考分高低排名次并于以公布等。披露他人隐私,往往会给对方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追究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往往是按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的。

回答3:

《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