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实际上,刘备每次来,诸葛亮都知道.因为徐庶在临去曹操那儿之前,就告诉了孔明。于是诸葛亮也想出山,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不能让自己的满腹才华空老山中。当徐庶走后,诸葛亮便酝酿刘备没来之前先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他会想如何回答刘备的问题,如何让刘备相信自己的能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不能让刘备误认为自己空有虚名,而应当以实力说话,所以自从徐庶走后,直到刘备第三次来之前,诸葛亮才把准备工作做好。这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虽未出山,而给刘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天下三分,有其一隅,同时这也是诸葛亮自己的奋斗理想;然后说明为此工作须要的哪些步骤、方法、过程,这时诸葛亮出示了自己辛苦大半月而画的“西川五十二州地图”(因为当时无印刷只能自己手工去画)。
南阳诸葛庐在隆中里面。今湖北襄阳市西部
东汉时期期南阳郡37县没有襄阳县,和中庐县。南阳郡的管辖范围在汉江北岸。现在古隆中位置在当时的中庐县。古笼中是号曰,传云,就是不肯定。正确的三顾茅庐在南阳城西卧龙岗。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黄陵庙记,仆躬耕于南阳之亩。后出师表中,准确标注了南阳的具体位置。
南阳卧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