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流派有什么特点

2024-11-16 15:03:1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 古代文学流派

1、 山水田园诗派:唐开元、天宝之际产生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
2、 边塞诗派:唐开元、天宝之际形成的一个以边塞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歌流派。代表诗人高适、岑参。
3、 古文运动: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关于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4、 婉约派:宋词流派之一。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两派的,一般认为是明人张口,著有《诗馀图谱》、《南湖诗集》。清人王士禛《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婉约与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风格流派繁富多样的宋词,但可以说明宋词风调具有或偏于“阴柔”之美、或偏于“阳刚”之美的两种基本倾向,有助于理解宋词的艺术风格。婉约,是婉转含蓄之意。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合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的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的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软媚”(《词源》)、“绸缪宛转”(《酒边词序》)、“曲折委婉”(《乐府馀论》)等语,来形容他们作品的风调。明人径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应当说是经过长时期酝酿的。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窄狭。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正代表了这种看法。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响。
5、 豪放派:宋词流派之一。豪放作为文学风格,见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于粗疏平直,甚或涉于狂怪叫嚣。北宋黄庭坚、晁补之、贺铸等人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孝祥、张元干、陈亮、刘过等人承流接响,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和领袖。豪放词派不但“屹然别立一宗”(《四库全书总目》),震烁宋代词坛,而且广泛地沾溉词林后学,从宋、金直到清代,历来都有标举豪放旗帜,大力学习苏、辛的词人。
6、 辛词派(爱国词派):南宋辛弃疾以爱国主义的词作引导词坛,与其同时或稍晚一段时间.有许多词人受其影响,他们作品主题、风格和情调,均与辛弃疾的爱国词接近,文学史上称之为辛词派,又叫爱国词派。
7、 雅正派:宋词流派之一,这个词派的主要作家有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他们写词所遵循的准则就是一个“雅”字,因而后人又称他们为“雅正派”或“醇雅派”。所谓的“雅”,主要有两点含义,一是在内容上,写的是文人士大夫认为高雅的东西,写艳情时避免过分浅露或猥亵;二是语言上力求典雅,极少用通俗口语。他们避免了婉约派中的华艳轻浮,但对婉约派的脱离现实、追求形式、进究辞藻的倾向仍然继承了下来,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发展。实质上他们与都是婉约派词人,都深受北宋周邦彦词风的影响。
8、 闲逸派:宋代词人僧仲殊、朱敦儒、黄裳、周紫芝。
9、 桐城派:清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槐、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其文论的核心是“义法”说。
10、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11、 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明代中叶后,前、后“七子”拟古之风甚烈,“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成为评判诗文准则。“唐宋”、“公安”两派曾先后给予抵制和抨击。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12、 阳湖派:清桐城派的一个支流,以恽敬、张惠言等为代表。
13、 公安派:明初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籍贯在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
14、 江湖派:南宋时期的一个诗派。因书商陈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诗歌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的生活年代不一,身分复杂,有布衣,也有官宦。但其中以那些因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如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赵汝□等,都是代表人物。江湖派诗人多以江湖相标榜,作品表现了他们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也反映了他们厌恶仕途、企羡隐逸的情绪。

(二) 近现代文学流派或社团

1、 诗界革命: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同时也是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思潮。诗界革命的旗帜是黄遵宪,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
2、 谴责小说:我国近代维新运动失败后至辛亥革命前大量涌现的旨在暴露社会黑暗,指责政治腐败的一批小说的总称,也可说是由这类小说所形成的一种小说流派,其名称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3、 鸳鸯蝴蝶派: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鸳鸯蝴蝶派是以“游戏笔墨,备人消闲”为其主要宗旨。它们的期刊、小报曾标榜“本杂志不谈政治,不涉毁誉”,“有口不谈国家……寄情只在风花”。它们的作品也大都以“消闲”、“遣愁”、“排闷”、“除烦”为目的。鸳鸯蝴蝶派是一种以迎合有闲阶级和小市民的庸俗口味为目的的都市文学。他们视作品为商品,为了竭力倾销这些“商品”,自然就不能不随波逐流,以适应洋场的“五方杂处,三教九流”的需求。作品的内容也不得不随着他们特有的读者层的趣味为转换:有时是言情小说,有时是“黑幕小说”,有时又转换成以“侦探”、“武侠”最为热门。因此,这一流派的作品内容极为驳杂,举其要者大致可分为言情、哀情、社会、黑幕、娼门、家庭、武侠、神怪、军事、侦探、滑稽、历史、宫闱、民间、公案等等类别。早期鸳鸯蝴蝶派仅仅以言情小说为主,后来要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塞进狭义的鸳鸯蝴蝶派的框子中,似乎不大贴切。于是有人以他们早期的最有影响的《礼拜六》杂志名之,统称之为“礼拜六派”。鸳鸯蝴蝶派的全盛时代是在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之间,特别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前后。这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复古狂潮,使社会呈现了一派沉滓泛起的颓败局面,鸳鸯蝴蝶派的作品便泛滥充斥于市场。这时,鸳鸯蝴蝶派作者中除了不少“封建才子”和“洋场文豪”之外,又增添了一些不愿在浓重的政治暗夜中继续探索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从反袁斗争中离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辙,投入了鸳鸯蝴蝶派的圈子。五四运动以后,该流派虽然多次受到新文学营垒的冲击和批判,报刊阵地和读者面都有所缩小,但仍然在市民读者中流行。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才在祖国大陆上失却了他们生存的土地。因为这一流派基本上与民国相始终,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曾被称为“民国旧派文学”。鸳鸯蝴蝶派从主导倾向而言,是一个消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但也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地作具体分析。如在他们早期反映婚姻问题的作品中,就有恋人受严亲或封建信条所迫,以致酿成悲剧的内容,从反对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等封建道德而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在“五四”前后,曾翻译介绍了外国的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东北欧被压迫国家的作品,也是值得肯定的;该流派的部分作者如包天笑、周瘦鹃,站在清贫的市民立场,反映其要求和愿望,写了一些对社会黑暗现实和封建军阀压迫表示不满的作品。特别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一流派中的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作家,写出了大量的“国难小说”,宣传爱国,反抗侵略。1936年10月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中,也包括了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的签名。在抗日洪波的淘洗下,随着鸳鸯蝴蝶派的某些作者思想的转向,他们有些人的作品也相应地出现了新面貌,向健康的通俗文艺过渡,这些作品就不能再以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来标示了。张恨水的小说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变化,是这种演变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们之中的不少人都或多或少地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包括文艺作品上的新的成就。
4、 文学研究会:“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5、 创造社:“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团体。1921年7 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
7、 山药蛋派:创始于40年代中期,形成于50年代。该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等一批山西作家组成,又称“赵树理派”、“山西派”、“火花派”(曾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代表作有<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三年早知道》、《锻炼锻炼》等,对我国农村题材的小说起过“示范”作用。
8、 荷花淀派:起始于抗战时期的冀中和延安。形成于建国之初的天津、北京、保定三角地带,以孙犁为代表,并因其著名短篇小说《荷花淀》而得名。其它成员有刘绍棠、丛维熙、铁凝等,代表作有《风云初纪》《铁木前传》、《运河的桨声》、《水乡散记》、《哦.香雪》等。
9、 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4人。稍后,有魏金枝、谢旦如(澹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1922)和《寂寞的国》(1927)等。1925年2月创办小型文学月刊《支那二月》,仅出 2期。接着五卅运动发生,因各人思想变迁,湖畔诗社便不复存在。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扼要地道出了各人诗作的特色。
10、沉钟社: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秋成立于北京。因创办《沉钟》周刊得名。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1925年10月10日创刊,至第10期停刊。沉钟社又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着《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它》、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它》、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1924年,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人先在上海组成浅草社,出版过《浅草季刊》。一般都认为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两个团体的旨趣和追求,也是一致的。《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周刊创刊号首页眉端复引英国作家吉辛句:“而且我要你们一齐都证实……我要工作啊,一直到我死亡之一日。”凡此,足见该社之风格与特点。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译介有俄国安德烈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的作品。创作方面,因他们不满于旧社会的黑暗,但又无可奈何,因此常为忧郁沉闷的气氛所笼罩。他们总是认真地将真和美歌唱给与自己一样的寂寞的人们。

回答2:

文学流派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从基本形态上看,大体有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的自觉集合体。这种流派,从作家主观方面来看,是由于政治倾向、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相同或相近而自觉结合起来的,具有明确的派别性。他们一般有一定的组织和结社名称,有共同的文学纲领,公开发表自己的文学主张,与观点不同的其他流派进行论战。但这些还只有文学集团的意义,只有进而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共同的鲜明特色,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这种有组织、有纲领、有创作实践的作家集合体,是自觉的文学流派。例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另一种类型是不完全具有甚至根本不具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和组织形式,但在客观上由于创作风格相近而形成的派别。这种半自觉或不自觉的集合体,或者是因某一个作家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一批模仿者和追随者,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特定核心和共同风格的派别;或者仅仅是由于一定时期内的一些作家创作内容和表现方法相近、作品风格类似而被后人从实践和理论上加以总结,冠以一定的流派名称。这样的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存在,如唐代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代词坛上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近现代文学史上专写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