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战略思考 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改革原则,并要求农业银行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涉及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两个领域,将会对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解决好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下如何服务“三农”问题,是农行成功改革的关键。 中央确定农业银行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国务院从国有商业 银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要求农业银行强化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和责任,为农行确立独具特色的市场定位战略指明了方向,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是符合农行实际的。 一是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当前,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产品和服务单一,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三农”贷款难问题突出,“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亟待解决。作为惟一一家在全国所有县域都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商业银行,农行拥有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最大的从业人员队伍,覆盖面最广的电子化网络,最广泛的客户群体,功能全面的业务产品体系和先进的科技支持系统,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具有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为广大县域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成为县域先进金融产品的推广者和农村金融层次提升的引导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战略布局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家金融战略布局来看,除农行外,其他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了相当部分县域市场,主要为大城市、大客户和大项目服务;合作金融机构单个经营规模较小、市场较分散,系统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政策性银行受服务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领域开展业务。而农行拥有1万多个大中城市网点、1.4万多个县域网点和多家海外分支机构,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金融服务网络,在国家金融战略布局中发挥着连接城乡金融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同时,农行能提供对公、对私、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四大系列230多种产品,代理 证券、保险、基金、黄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断推出综合化、集成化、精细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产品。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以县域为基础,发挥农村金融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既可以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有助于建立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银行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发挥农行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农行以服务“三农” 为己任,形成了独特的市场布局和鲜明的经营特色。2006年年底县域贷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农贷款共计1.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5%;农行60%的网点、51%的员工和42% 的存款也都分布在县域。在 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全面涵盖各种经济成分和越来越多的产业,农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现出综合化、多样性的特征,客户价值链不断延长,农行在县域的有效发展空间也在日益拓宽。着眼于充分发挥在县域的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的市场,农行都应继续巩固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地位,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正确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建立县域业务新型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业银行发展县域业务已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的素质、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第二、第三产业日益繁荣,特色资源开发成为新亮点,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并出现集群化发展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民投资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对金融服务的旺盛需求,预计到 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万亿~20万亿元。县域商业金融的潜力很大,农业银行大有可为。 但是, 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农行要解决好服务“三农”与商业运作之间的矛盾,必须做到“三个统一”: 首先,要将服务“三农”与提升农行市场价值统一起来,重点支持县域有效金融需求。新时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不是要走专业银行时代大包大揽的老路,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按照风险管理和分类指导原则优选重点产业、行业和客户,提供本外币结合、境内外联动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一揽子金融服务,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努力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真正处理好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其次,要将服务“三农”与提高农行核心竞争力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农业银行要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县域业务,推动城乡联动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建设最大的服务“三农”的银行,最大的中小企业银行,最大的个人银行和最大的网络银行。近年来,农行很多规模大、效益好的分行在逐步确立县域市场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稳步拓展其他高端业务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相互促进、有机联结和协调发展的格局,为全行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这是现阶段符合农行实际的发展战略。 第三,要将服务“三农”与推动组织、机制和流程创新统一起来,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高效、有机衔接的城乡双层经营体系。农行要用创新的思路推动县域业务有效发展,重点创新业务发展模式、风险管理机制、业务管理流程和产品服务体系。适应 国二元经济结构特点,改革控制与决策机制,构建有别于城市行、适应县域经济特点的县域机构管理模式,着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三农”服务平台。借助信息技术系统,加强和改进县域农行的基础管理、资本管理、风险定价管理与合规管理,建立金融服务“三农”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倾斜政策,加大对县支行的投入力度。发挥城市业务在资金、管理、产品、信息等方面对县域业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着力加强县支行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商业运作,找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新时期,必须按照商业运作原则,合理确定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职能分工和服务重点,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们将其概括为“四个服务、四个促进”: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扶持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千家万户的农户小生产与国际国内大市场对接。积极介入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领域,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大对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信贷投入,畅通城乡商品双向流动渠道。配合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农产品(18.88,-0.20,-1.05%)贸易和境外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 二是服务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创新型、特色型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抓住城乡产业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机遇,制定实施对城市周边的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服务方案,促进城乡产业融合。为农村城镇化中的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科教文卫、通信传媒等公共事业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利用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骨干金融服务网络,为其他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和中央政府调控农村经济提供网络平台。 三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积极为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拓展市场提供创新服务,推动产业梯次转移和资本流动。在中西部地区,加大对重点县支行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着力培植一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在西藏、青海、新疆兵团和其他经济金融欠发达地区,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务职能,促进公共金融服务均等化。 四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促进农民增收。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内配套农户为重点,稳步增加农户贷款规模,发展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和提升消费结构。积极参加政策性贷款招标,努力提高扶贫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推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依托电子化服务网络和特色银行卡产品,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发工资和汇兑服务。大力推广电子银行、银行卡、保险、基金以及个人 理财等金融新产品,为相当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提供更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发展对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批发性融资业务,增强其发放农户贷款的资金实力。 不可否认的是,在金融资源匮乏的贫困地区,农业银行如何在面向“三农”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这是备受社会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不同层面存在一些争议,国内也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但是, 们认为,农业银行有国家的信用基础,有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的优势,有长期服务“三农”的品牌和信誉,已经具备了在这些地区开拓县域市场的坚实经营基础。同时,对于贫困地区低于市场平均收益率的业务,也确实需要国家给予财政、货币和法规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农业银行正在全面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财务重组的各项基础工作和公司治理建设,抓紧构建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动股份制改革进程。只要农村金融的扶持政策到位,农业银行未来同样可以在服务“三农”中创造有吸引力的经营业绩和股东回报,维护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