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信有哪些称呼

2025-01-05 09:19: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一、书:

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

出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作者:杜甫

朝代:唐朝

白话释义: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二、札:

大札即重要的信,礼札即送礼的信。

出处:《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作者:佚名

朝代:两汉

白话释义: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三、函:

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四、尺素:

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

出处:《饮马长城窟行》诗句:“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作者:佚名

朝代:两汉

白话释义: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五、鸿雁:

出处《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作者:班固

朝代:两汉

白话释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回答2:

尺牍 尺素 尺书 尺纸 鱼雁 雁足 桃符 简札
鲤鱼 鱼书 鲤素 鳞鸿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回答3:

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 汉书•苏武传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 饮马长城窟行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 或绸 )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回答4:

尺牍 尺素 尺书 尺纸 鱼雁 雁足 桃符 简札 鲤鱼 鱼书 鲤素 鳞鸿

回答5:

写给家人的又叫家书

写给意中人的叫情书
另外信的称呼还有书信 函牍 信札 尺书 尺素 书翰 文牍 尺牍 尺简 书函 书柬 书简 书札 书牍 翰札 简牍 信件 竹简 手札 函件 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