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释义:天不会说话,可是四季交替,地不会说话,可是百物生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释义: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出自: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扩展资料
《上安州裴长史书》写作背景: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作于公元753年,其中心在于通过申诉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以及富有才情种种品行,向时为安州长史的裴宽辩解自己遭受诽谤谗言,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表明自己当年绝不会追随李林甫,陷害裴宽等人。
苍天闭口不言,却使四季不断运行;大地默默不语,却让万物蓬勃生长。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
出自: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
翻译:我听人讲过,苍天闭口不言,却使四季不断运行;大地默默不语,却让万物蓬勃生长。我是普通人,不是天地,怎么能不通过语言表达就让人了解我呢?
出自两汉·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应当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即公元734年,其中除了通过申述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以及富有才情种种品行,向时为安州长史的裴宽辩解自己遭受诽谤谗言,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更多的是投诗干谒,希望裴长史能够重视自己,任用自己。
《诫子书》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意思是:天不会说话,可是四季交替,地不会说话,可是百物生长。
出处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原文节选
白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白人焉,非天地也,安得不言而知乎?敢剖心析肝,论举身之事,便当谈笔,以明其心。而粗陈其大纲,一快愤懑,惟君侯察焉。
译文
李白听说,天不会说话,可是四季交替,地不会说话,可是百物生长。李白是人,不是天或地,怎能不说话而传达出心声呢?
所以敢于敞开心扉,说一说自已的身世特长,当作淡资,以此来表明心意。可篇幅所限,只能选择主要的,把心中的郁积吐露出来,便觉快意了,只希望君侯您来明察其中的隐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当作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其中心在于通过申述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以及富有才情种种品行,向时为安州长史的裴宽辩解自己遭受诽谤谗言,蒙受不白之冤的情况,表明自己当年绝不会追随李林甫,陷害裴宽等人。
原文赏析
文章先论自己博学多问,有四方之志;再论自己乐善好施,重情重意。接着写自己隐居养禽,林泉高致,修养品格;又写名流俊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借他人之口,道出自己文章的非同寻常。然后盛赞裴长史地位高贵,英俊潇洒,才华横溢;希望裴公提携自己。
天虽然不说话,但四季依然运转有序;地不说话,但万物生灵仍旧生机繁茂;可以这样理解,此时无声胜有声,有些事不一定要说出来,只需用心去做!只有心平静下来才能看得更远,只有无欲无求才能不被欲念缠身,因而通明!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诗人:李白【名言理解】 天空不说话,可是四季仍然如常;大地不说话,可是万物依旧生长。同样,什么话也不说,却能做出大事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时候,无声还是胜过有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