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主体,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更新教育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有真正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建立一种开放型、综合型、创造型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特点和智力发展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和结构,建立和谐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使学生的智力和综合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创新型教师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能把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直接感染给学生,能够最有效地启迪学生创新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教学参与意识,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引导他
们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正确与否,缺少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的发掘,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匮乏,同时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明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这种结论,再去解答各种变式题,这样导致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揭示各个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多种思维方法,让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提高兴趣,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猜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教师一时想不到的问题,这是质疑问难的关键。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有的学生认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种说法不妥,提出疑问:“角的边是两条射线,射线不能度量,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怎么能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还是无关呢?”在学习“角的分类”时,有的学生提出:“大于平角的角是什么角?大于周角的角是什么角?”学生提出有独立见解的问题,蕴含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有人经常会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学生好坏与老师关系不大。这是一种不负责任推卸责任的表现。试问:倘若师傅根本就没有将学生领进“佛祖的殿堂”,而是带到了荒山野岭,学生自保尚难,如何修行?因此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方法应该与时俱进,常用常新,要有“源头活水”,方能“清澈不竭”。时代的发展早已没有了一劳永逸的知识,终生学习已经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必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才能最终找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 创造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早在40年代初就在《创造宣言》中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良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与表扬、激励,为学生营造敢问、敢想、敢说的教学氛围。比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通过实践得出等底等高圆锥体的体积时圆柱体体积的1/3的结论后,又以商量的口吻把没有等底等高圆柱的同学请到讲台前,再用更大更醒目的等底等高透明圆锥和圆柱,让他们面向大家和教师共同操作。用盛满红色水的圆锥,三次把圆柱注满时,这一结论在他们的操作下得到了印证,这些同学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突然教师将圆锥体慢慢地插入圆柱内,红色的水立即被挤了出来,哗哗地流到盆里,这是教师提高声调,加快语速问大家:“圆柱体中的水还剩多少?”学生高声回答:“还剩圆柱体体积的2/3。”紧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堂课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活,师生情感交融,从而从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及电脑课件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创设情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五、引导学生动手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不仅能促进编码知识——显性知识的获得,而且有利于非编码知识——隐性知识的获得,而隐性知识时未来发明创造的必要条件。目前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关键是由于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机会。教学中教师应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调动其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比如教学:“一根圆柱体长150厘米,把它平均截成三段,表面面积增加了80平方厘米,求每段圆柱的体积”时,教师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圆柱形萝卜拿出来,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将圆柱形萝卜平均横截成三段,看一看,想一想,新
的总面积与圆柱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新增的4个圆柱底面积为80平方厘米,自然得知每个圆柱底面积为20平方厘米。
六、开展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课下多开展一些活动,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外尽可能多地去练习。因为数学课外活动对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培养数学兴趣、发展数学才能有积极作用,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比如,开展数学专题讲座、数学知识竞赛、数学游戏、举办数学墙报、课外制作展,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家的生活趣事等等,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种种渠道和良好条件,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实践机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