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们的肉眼看不到小行星,所以所有的小行星都是在有了望远镜以后才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是在1801年由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奇发现的。他为了取悦于国王,提出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弗迪南三世,但是遭到了其他天文学家一致的反对。经过一番争论,大家都同意遵照给大行星命名的惯例,仍用希腊、罗马神话中神的名字给小行星命名。这颗小行星叫做赛丽斯,中文译为谷神星。赛丽斯既是罗马神话中的收获女神,又是西西里岛的农业保护神。这就开创了用神的名字命名小行星的先例。
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提高,天文学家发现的小行星越来越多,神的名字已“供不应求”,因此天文学家除了用神的名字外,也用国家与城市的名字来为小行星命名。如中华、奥地利、俄罗斯、美利坚、日本、意大利等等,以及北京、南京、上海、巴黎、罗马、东京、莫斯科、芝加哥等等都成为小行星的名称。为了纪念和表彰那些为人类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也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像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开普勒等著名的科学家的名字都可在小行星的花名册上找到。这当中,有中国古代的5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和沈括。还有中国现代的4位天文学家:张钰哲、蔡章献、王绶琯、叶叔华。张钰哲小行星的编号是2051,是由美国哈佛天文台于1976年10月23日发现的。张钰哲是我国小行星研究的开创者,他于1928年在美国发现1125号小行星,并用“中华”这个名字命名。国际小行星组织为表彰张钰哲的贡献,将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蔡章献小行星的编号是2240,他曾任台北天文台台长,在行星和变星方面有突出成就。王绶琯小行星和叶叔华小行星都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编号分别是3171和3241。
我国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小行星已经很多,超过了300颗,其中的一些小行星相继采用中国的地名、人名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