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9年,湖北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
分别为: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麦市镇、沙堆镇、塘湖镇;两个乡为大坪乡和四庄乡;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端,总面积 1131.92平方公里 ,通城县东西最长约45公里,南北最宽约40.5公里。通城县总人口47.7万人,通城县常住人口为380758人。
通城县地处三省六县通衢,东可达南昌,南可通长沙,北可抵武昌,西连岳阳,四面通城,因此而得名。通城县域内,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居住,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
截止2009年,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
1、9个镇: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麦市镇、塘湖镇、沙堆镇。
2、2个乡:大坪乡、四庄乡。
通城县位于湖北省东南端,东邻江西省修水县,西接湖南省临湘市,南连湖南省平江县,北依本省崇阳县,西南交湖南省岳阳县;东径113° 36′~ 114° 4′,北纬 29° 2′~ 29° 24′。
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最东端位于塘湖镇黄袍,最南端位于马港镇彭洞村,最西端位于北港镇贯青村,最北端位于沙堆镇方家湾。
扩展资料:
远在龙山文化时期即有人在此生息。周为楚地,秦属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下隽县,武帝时属长沙国。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长沙国为长沙郡,下隽隶之。三国时属吴,为周瑜封邑。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改隶巴陵郡。
南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改下隽县为上隽县,设锡山市(今隽水镇)。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废上隽县,分立乐化县、下隽县,隶属上隽郡。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乐化、下隽并入蒲圻县,属荆州江夏郡。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分蒲圻南境置唐年县(今通城、崇阳境),隶属鄂州。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改锡山市为镇,元和五年(公元810年)更名为通城镇。
五代杨行密(公元902-903年),改唐年县为宗阳县,南唐又改宗阳县为唐年县。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改为崇阳县,属鄂州。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崇阳县南上隽、乐化、天宝3乡置通城县。
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通城并入崇阳县。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恢复通城县,隶属武昌郡,元属武昌路,明、清属武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后,属江汉道。民国21年(公元1932年)后,属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十八年至二十四年(1929~1935)间,通城属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药姑山、黄袍山先后建立县苏维埃政权。
1949年通城解放后,属湖北省大冶专员公署 。1952年秋后属孝感专员公署。1958年11月,通城、崇阳合县。1960年1月属武汉市。1960年12月,恢复通城县,仍属孝感专员公署。1965年8月属咸宁专员公署,1999年3月属咸宁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城县
通城县人民政府-历史沿革
你好:通城县辖9个镇、2个乡:隽水镇、石南镇、北港镇、五里镇、马港镇、关刀镇、麦市镇、塘湖镇、沙堆镇、四庄乡、大坪乡。
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