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为什么把国号定为“大元”

详细的
2024-11-15 13:23: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连元朝的国号和年号,也是刘秉忠依据《易经》制定的。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年号“至元”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刘秉忠,原名刘侃,生于1216/年,因曾祖父在金代时任过邢州节度副使,家族定居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1232年,刘秉忠17岁时,进邢台节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书。不久,因不甘于埋没在平庸乏味的文牍工作中,弃职隐居,后拜虚照禅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
《元史·刘秉忠传》说他“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1247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赐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封地。海云禅师闻知刘秉忠“博学多才艺”,把他推荐给忽必烈。刘秉忠的学问得到忽必烈的赏识,留他在身边做了谋士。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治漠南汉地。忽必烈深知,要征服和统治广袤的汉人地区,只靠打打杀杀那一套老办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刘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汉人。这一年,刘秉忠向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纲领性建议。此后,忽必烈受命于1253年征伐云南大理,
于1259年征伐南宋鄂州,刘秉忠都随从出征,并多次劝告忽必烈不要滥杀无辜。
1256年,蒙哥大汗想要选个适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荐了刘秉忠担此重任。刘秉忠选址在恒州滦水之北的龙冈(今内蒙古多伦附近),用了三年时间,建成一座城市,即开平府。这次他展现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后规划营建元大都时,成为忽必烈手下首选的人才。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迁至燕京
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钓鱼山之役。正在围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闻讯撤军返回草原,于1260年在开平府即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权的内外官制,如朝廷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的路、府、州、县等机构编制,均出自刘秉忠之策划。当时还建立了年号为“中统元年”,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国以来首次使用年号。
1264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于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区),并为忽必烈设计了新的年号“至元”。忽必烈言听计从,下诏改当年的“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定燕京为“中都”,令刘秉忠赴燕京规划营建。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于燕京的动机,其实与当年金代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迁都于燕京是颇为类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二是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总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需要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三是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四是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不受旧城约束,刘秉忠决定在金中都故城东北方营造新都城
刘秉忠衔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结果,是决定在金中都故城的东北方,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今北海公园),营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军摧毁,无法利用;二是大宁宫未遭破坏,忽必烈数次前来燕京时,都曾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暂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当年金中都的莲花池和莲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并且著名水利家郭守敬已在1262年着手规划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旧城束缚,能按理想放手规划。
刘秉忠规划的新都城,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涂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描述。
1267年,刘秉忠首先营建皇城和宫殿。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积水潭是大运河的终点,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此外还有东市、西市。
1271年,忽必烈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将国号“蒙古”改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
大汗成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1272年,忽必烈还将正在建设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称为“大都”。 1274年,大都的宫殿建成,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宫殿中举办大典,接受百官朝贺。而这朝贺的礼仪制度,也是刘秉忠制定的。
大都城继续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中心台位于今天北京鼓楼,它为元大都四面城墙的定位提供标准

刘秉忠在相当于今北京鼓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台,以此为四面城墙的定位提供标准。他规划的大都城为南北向略长于东西向的长方形,周回60里,面积约为金中都城的2.7倍。共开有11个城门,北面是健德门、安贞门,东面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是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面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城门相对之间都有通衢大道,即《考工记》说的“九经九纬”,纵横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块,即为“坊”,坊内是居住区或衙署区。大都城共有50个坊,每个坊都有吉祥的名称,如今天北京阜成门内大街东部地区,在元朝就属“金城坊”。忽必烈曾下诏规定,原住在金中都旧城内的有钱人家和官员,可以优先在大都城内各坊领取地块,每家八亩,建造住宅。不准超标准占地,也不准占着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家,要把地块让出来交别人建房。这个诏书应是北京城里关于房地产规定的最早的文件。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一步约合1.54米),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即是今天说的“胡同”,出自蒙古语。
刘秉忠在主持营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学。他不仅依据《周礼·考工记》制定了大都城的总体方案,还依据《易经》为大都各城门制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称(其中有些名称,直至今天还被沿用作地名),例如:
丽正门:出自《易经·离卦》“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文明门:出自《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安贞门:出自《易经·讼卦》“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不仅如此,就连元朝的国号和年号,也是刘秉忠依据《易经》制定的。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年号“至元”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回答2:

连元朝的国号和年号,也是刘秉忠依据《易经》制定的。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年号“至元”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刘秉忠,原名刘侃,生于1216/年,因曾祖父在金代时任过邢州节度副使,家族定居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1232年,刘秉忠17岁时,进邢台节度使府中做令史,即秘书。不久,因不甘于埋没在平庸乏味的文牍工作中,弃职隐居,后拜虚照禅师,出家为僧,法名“子聪”。
《元史·刘秉忠传》说他“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八岁入学,日诵数百言……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
1247年,蒙古朝廷把邢州赐为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封地。海云禅师闻知刘秉忠“博学多才艺”,把他推荐给忽必烈。刘秉忠的学问得到忽必烈的赏识,留他在身边做了谋士。
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即位为蒙古大汗,蒙哥命忽必烈总治漠南汉地。忽必烈深知,要征服和统治广袤的汉人地区,只靠打打杀杀那一套老办法是不行的。忽必烈重用了刘秉忠及一批有才能的汉人。这一年,刘秉忠向忽必烈提出了一整套治理天下的纲领性建议。此后,忽必烈受命于1253年征伐云南大理,
于1259年征伐南宋鄂州,刘秉忠都随从出征,并多次劝告忽必烈不要滥杀无辜。
1256年,蒙哥大汗想要选个适宜的地方建一座城市,忽必烈推荐了刘秉忠担此重任。刘秉忠选址在恒州滦水之北的龙冈(今内蒙古多伦附近),用了三年时间,建成一座城市,即开平府。这次他展现的卓越才能,使他在日后规划营建元大都时,成为忽必烈手下首选的人才。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迁至燕京
1259年,蒙哥大汗死于征伐南宋合州(今四川省合州)的钓鱼山之役。正在围攻南宋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的忽必烈闻讯撤军返回草原,于1260年在开平府即位为蒙古大汗。忽必烈政权的内外官制,如朝廷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的路、府、州、县等机构编制,均出自刘秉忠之策划。当时还建立了年号为“中统元年”,这是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国以来首次使用年号。
1264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定都于燕京(金中都故地,今北京地区),并为忽必烈设计了新的年号“至元”。忽必烈言听计从,下诏改当年的“中统五年”为“至元元年”,定燕京为“中都”,令刘秉忠赴燕京规划营建。
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把国都由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于燕京的动机,其实与当年金代完颜亮由上京会宁府迁都于燕京是颇为类同的:一是忽必烈即位为大汗,并未按蒙古惯例,经“库里尔台大会”推举,而是凭实力自立,很多贵族不拥护他;二是忽必烈自1251年受命总治漠南汉地以来,针对汉人地区的特点,重用汉人,实行汉制,触犯了蒙古贵族顽固派的利益,很多贵族反对他,甚至发动过武装叛乱,他需要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三是当时在中国北方,从金国手中夺得的疆土需要就近统治,在中国南方,对南宋政权尚有待于征服;四是燕京的地势水土,远胜于蒙古草原。
■不受旧城约束,刘秉忠决定在金中都故城东北方营造新都城
刘秉忠衔命在燕京相度踏勘的结果,是决定在金中都故城的东北方,以金代行宫大宁宫为中心(今北海公园),营建一座新都城。其原因一是金中都城已于1215/年被成吉思汗的大军摧毁,无法利用;二是大宁宫未遭破坏,忽必烈数次前来燕京时,都曾在琼华岛上的广寒殿暂住;三是金中都故城缺少充足的水源,当年金中都的莲花池和莲花河水系即不敷使用,而新城址可以利用玉泉山和高梁河的水系,并且著名水利家郭守敬已在1262年着手规划此事;四是另建新城,可以不受旧城束缚,能按理想放手规划。
刘秉忠规划的新都城,参用了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涂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理想描述。
1267年,刘秉忠首先营建皇城和宫殿。皇城以大宁宫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为中心,西岸是太后居住的隆福宫和太子居住的兴圣宫。东岸是“大内”。大内南部是以大明殿为中心的举办典礼朝会的外朝区,北部是以延春阁为中心的日常办公和生活的内廷区。大内以北是御花园。太庙建在城东,即“左祖”,社稷坛建在城西,即“右社”。主要的市场设在城西北部积水潭北岸的“斜街市”,即“后市”。因积水潭是大运河的终点,是货物集散地,适于交易。此外还有东市、西市。
1271年,忽必烈又采纳刘秉忠的建议,将国号“蒙古”改为“大元”,忽必烈由蒙古
大汗成为大元皇帝,即元世祖。
1272年,忽必烈还将正在建设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称为“大都”。 1274年,大都的宫殿建成,这年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宫殿中举办大典,接受百官朝贺。而这朝贺的礼仪制度,也是刘秉忠制定的。
大都城继续施工,至1276年基本建成。
■中心台位于今天北京鼓楼,它为元大都四面城墙的定位提供标准

刘秉忠在相当于今北京鼓楼的地方,建立了一座中心台,以此为四面城墙的定位提供标准。他规划的大都城为南北向略长于东西向的长方形,周回60里,面积约为金中都城的2.7倍。共开有11个城门,北面是健德门、安贞门,东面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是文明门、丽正门、顺承门,西面是平则门、和义门、肃清门。城门相对之间都有通衢大道,即《考工记》说的“九经九纬”,纵横街道所分隔成的方格地块,即为“坊”,坊内是居住区或衙署区。大都城共有50个坊,每个坊都有吉祥的名称,如今天北京阜成门内大街东部地区,在元朝就属“金城坊”。忽必烈曾下诏规定,原住在金中都旧城内的有钱人家和官员,可以优先在大都城内各坊领取地块,每家八亩,建造住宅。不准超标准占地,也不准占着地不建房。不建房的人家,要把地块让出来交别人建房。这个诏书应是北京城里关于房地产规定的最早的文件。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一步约合1.54米),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衖通即是今天说的“胡同”,出自蒙古语。
刘秉忠在主持营建元大都的工作中,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学。他不仅依据《周礼·考工记》制定了大都城的总体方案,还依据《易经》为大都各城门制定了寓意典雅的名称(其中有些名称,直至今天还被沿用作地名),例如:
丽正门:出自《易经·离卦》“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文明门:出自《易经·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安贞门:出自《易经·讼卦》“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不仅如此,就连元朝的国号和年号,也是刘秉忠依据《易经》制定的。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年号“至元”出自《易经·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回答3:

忽必烈定都大都

1271年11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诏》。

蒙古自从成吉思汗建国以来,一直用族名充当国名,称大蒙古国,没有正式建立国号。忽必烈登上蒙古汗位后,建年号为“中统”,仍然没有立国号。随着忽必烈统治日益巩固,他决定在“附会汉法”方面再迈进一步,把自己的王朝建成传承汉族封建王朝正统的朝代。忽必烈建国号大元,明确表示他所统治的国家已经不只属于蒙古一个民族,而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继续。

回答4:

当时中原文化比较先进,蒙古统治者羡慕中原文化,统一中原后,取国号自《周易》,乾卦:元亨利贞。并且接受汉人学者的建议使用皇帝庙号,也保留了蒙古汗的称号。所以定国号为“元”。

回答5:

因为他喜欢,所以他就想把国号修改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