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其实主要是三场。
第一场是乡试,就是以省为单位考试,考取功名的人成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第二三名没有固定称号。
第二场为会试,考试地点为京师,后来一般在贡院,只有通过乡试的人,也就是获得举人称号的人才有资格参加,头名为会员,第二第三名没有固定称号。
最后一场为殿试,考试地点一般在皇宫内,第二场榜上有名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严格来说第三次,也就是殿试没有落榜生,只不过将第二轮通过的人重新排名。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是进士。考试成绩出来后,他们会被写在三张榜单上,第一张榜单上只有三人,头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这三人合称一甲;第二张榜单百来人左右,称为二甲,其中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所有考生中第四名成为传胪;最后一张榜单就是剩下的三甲了。
到了后期,尤其是明朝有了内阁以后,所有内阁成员基本都是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二甲二十来名以后的没有希望了。因此二甲十多名之前的人又被称为“储相”。
在明、清时期,把考中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一甲或第一甲,但绝不能称为三甲。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称为二甲或第二甲。余者统称为三甲或第三甲,约200人左右。
状元、榜眼、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