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宏观经济学”一词,最早是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提出来的。经济学中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与考察,可以上溯到古典学派。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就是经济学文献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初次分析。
然而,在古典经济学家和后来的许多庸俗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对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并存在一起,并未分清。特别是自所谓“边际主义革命”以来,经济学家大多抹煞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无视国民经济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只注重于微观经济分析,以致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在一般经济学著作中几乎被淹没了。
但随着传统庸俗经济学在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袭击下破产,随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宏观经济分析才在凯恩斯的收入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当代经济学中的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扩展资料
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各种假设之上的学科。最开始经济学家们假设市场是竞争的,无摩擦的;马歇尔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微观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同质的。
萨缪尔森在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一书写道:均衡体系建立在理性人的基础上,同质性,完全竞争,信息完全和确定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假设。
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提出“垄断竞争”,罗宾逊提出“不完全竞争”,逐渐放开了经济学的假设,让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冯·诺依曼和O·摩根斯坦在1944年发表《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后来阿罗和德布鲁提出经济学的不确定性,打破了经典的微观个体面临着确定性的环境假设,让经济学假设更进一步贴近现实。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信息革命,打破了经典经济学“信息完全”的假设,从阿尔洛夫的旧车市场,斯宾塞的劳动力市场信号,到霍姆斯特罗姆,哈特的契约合同经济学。经济学假设逐渐的贴近现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有两个主要的源头:一是罗斯福新政,它在实践上为国家 干预经济提供了成功的例证;二是凯思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它从理论上 建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方面来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两个方面。
从研究的具体问题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总产出。既然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它必然要分析与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有关的或一国的总产出或经济资源利用情况有关的最基本的总量: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以及相应的经济总量的决定与变动。因此对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宏观经济学就是要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变动的规律。在些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解释整体经济中的其他各种问题。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价格水平的普遍上升。当然,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价格水平不是单个产品或单个要素的价格,而是一国物价的总水平。物价水平为什么总是在变动?为什么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始终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但人们仍不喜欢通胀,它到底造成了什么危害?无论如何,
价格水平大幅度提高即通货膨胀对经济非常有害。因此,探讨通货膨胀的性质、种类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
3、失业。20世纪30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世界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高达4000多万,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而传统的经济理论由于坚持市场经济运行是和谐的,市场可以完全出清而根本无法解释经济运行中的客观事实。凯恩斯对经济大萧条的分析及其就业理论的产生革新了经济学,失业成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问题,失业率也就成为反映要素市场和整个经济运行状况的主要经济指标。因此,研究失业的性质、特征、分类、原因以及解决方法就
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课题。
4、政府治理(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宏观经济理论要为这种干预提供理论依据,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要为这种干预提供具体的措施。宏观经济政策是从全
局上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即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的总和,具体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