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火蚁的毒害
长庚临床毒物科 林杰梁医师
最近毒物中心及门诊接到一些谘询火蚁咬伤的电话及病患,加上媒体的报导,才知道火蚁已经大举入侵我国。基於美国及澳洲束手无策的火蚁防治经验可知,不用多久,我国将沦陷在火蚁的攻势中。因此我们必须对火蚁的毒性有所了解。
火蚁原产南美洲,1940年入侵美国,红火蚁行动非常迅速,10秒内能移动6英尺。迄今席卷了大半个美国,疗养院成为它们的最新掠食地,老年人因行动慢,成为其最大的受害者。火蚁出没的地域,蚂蚁、小蜥蜴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几乎消失。美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被它们蛰伤。甚至还有不少火蚁咬死人事件。 纽西兰及澳洲是全球对外来物种管制最严的国家,2001年也确认火蚁入侵。虽未传出火蚁咬死人事件,但目前遭火蚁入侵的昆士兰地区,一年仅修复遭火蚁咬坏的电线即斥资一亿元澳币。澳大利亚倾全力,希望能将火蚁阻绝在昆士兰,如果不能控制,预计三十年内澳洲全境会被火蚁攻陷。
火蚁名称的由来,可能是因为火蚁叮咬会产生如火灼伤般的剧痛,或叮咬后伤痕局部红肿如火灼伤,故名之火蚁。火蚁可分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及黑火蚁(Solenopsis richteri),入侵台湾的是红火蚁。其大小介於0.3-0.6公分之间,与一般房间及室外所见的蚂蚁大小相似。常居住在沙土松软、约50公分直径大小的蚁丘中,蚁丘深度甚至可达20公尺。约十万只火蚁,就有一只蚁后,但有时候会有数只蚁后在同一群火蚁中。火蚁的繁殖力惊人,一个蚁穴一年可能产出数千只蚁后。火蚁喜欢筑蚁丘在充满阳光的地方,如农田、有庭园的住宅区、高尔夫球场等,都可能出现火蚁的蚁丘。如此与人接触的机率也大为增加,也产生了许多公共卫生安全的问题。因为当蚁丘不小心被人破坏时,火蚁会倾巢成群出来攻击破坏者,尤其是人类的下肢皮肤。
火蚁攻击的方式是用其有力的下巴啃咬人的皮肤,然后弯曲身体以其腹部的毒针注射毒液到人的皮肤下。与其他有毒的昆虫不一样的是,其毒液不含毒蛋白的过敏原,却含类碱性毒素,叫做piperadines。此毒素有局部组织坏死及溶血的毒性。因此可解释为何遭火蚁攻击者,少数有致命过敏性休克发生(约有1%)。
对大多数人而言,火蚁的攻击只会发生局部红肿伴著如火灼伤般的疼痛,随后数小时会有非常痒的无菌性脓泡出现,约二到三周才会恢复。如果脓泡被抓破,则易转变为蜂窝组织炎及败血症。少数人在咬伤处附近会有变红及硬块般的皮肤反应,约一周后才会消失。如果被叮咬太多处,则可能会有危及生命的全身性毒性发作,病患可能会有全身抽筋、泛发性血管内凝固病变、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出现,甚至发生死亡。幼儿及动作迟缓的老人是高危险群。
火蚁毒素是没有解毒剂的,以症状治疗为主,可局部给予抗组织胺、类固醇、冰敷等。感染则投予抗生素,过敏性休克则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预防火蚁攻击的唯一有效方法是避免无意中破坏蚁丘,虽然根除火蚁是困难的,全民动员才有胜算。随时发现蚁丘即穿好装备,加以清除。给予饵剂及火蚁专用杀虫剂,也有效。在南美洲本土,由於捕食火蚁的动物及各种疾病的存在,火蚁的数量得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在台湾火蚁没有天敌,属於外来入侵生物,可能一发不可收拾。科学家目前正在试验用一种原生动物疾病和三种苍蝇来控制火蚁的种群蔓延。这些寄生蝇会在火蚁腹部产卵,孵出的幼虫会爬到火蚁头部生长,使火蚁死亡,此种生物天敌或许能带来人类根除火蚁的希望。
温馨提示:回复只是给您提供参考意见,不能代替临床诊断。最后确诊还请到相关医院就诊:
虫咬皮炎-----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
〖临床特征〗
一、好发季节:夏秋季好发,
二、好发部位:暴露部位。
三、皮疹特点:局部红肿、丘疹、风团或淤点,表面可出现水疱及大疱,皮损中心可见叮咬痕迹。
四、自觉症状:刺痛、灼疼、奇痒。
〖预防治疗〗
一、抗组胺药物 扑尔敏 4mg 口服 3次/日
西替利嗪 10 mg 口服 1次/晚
二、激素治疗 强的松 15-20mg/日,渐减量。
三、合并感染时可给予抗菌素。
四、炉甘石洗剂
五、局部冷湿敷。
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治疗可用复方消炎霜外搽和抗组胺药内服。
【处方】
1.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换衣被。
2.消灭臭虫、蚤、虱及其他昆虫。
3.一有前驱症状或出现风团样损害就应及时用药,可减轻发作。
4.不喝酒及食刺激性食物。发病季节少去郊外或公园活动。
5.草席应洗清晒干后再用,可以减少隐藏在草席中的螨虫而减少虫咬皮炎的发生。
建议抹点肤轻松之类的药,或者用肥皂或者鸡蛋清附上。
建议去医院看看,您暂时可以抹点碱性的物质:捣碎的大葱叶、大蒜、牙膏,因为蚂蚁它的刺里面不是毒素,而是蚁酸。
好像很严重的样子
还是不要在这里问了,去你附近医院的皮肤科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