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历史?

2025-01-05 09:26:3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当新春佳节前后,秦淮地区就成为最热闹的地方,各种年货无所不备,秦淮人蜂拥前往。

夫子庙和三山街等地区,游人如梭,接踵摩肩,街上花灯、竹地嗡、鞭炮礼花、气球脸谱、泥人玩具等各种耍货琳琅满目。

茶馆座无虚席,吃食店顾客盈门,各种风味小吃数不胜数。戏剧、说书、木偶、杂耍等各种表演不胜枚举,整个秦淮地区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直至正月十五花灯过后,这种热闹的场面才逐渐回落。

春联又称“楹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春联一般是在除夕粘贴的,这项习俗是明太祖朱元璋倡导开来的。朱元璋为了取吉利,曾令春联要用朱砂染笺,红艳不褪,名之“万年红”,暗含朱氏江山千秋万代,不变天之意。

明代以前,秦淮人过年不是贴万年红,而是在门的两侧挂“桃符”,桃符上绘制神荼和郁垒二门神用以避邪。由于朱元璋的极力提倡,新春联才逐渐流行起来。

除夕这天,秦淮人家家户户打扫完毕后,都在门上新贴上一副对联,增添喜庆气氛。

夫子庙有各种各样的春联供应,形状有竖条、长联、横批、方块等形状。纸的颜色有元丹、朱红、泥金、洒金、贴金灯。一般多用元丹纸,只有灶王爷像用绿色,寺庙用黄色。

除了贴春联,秦淮人家还在室内悬挂年画和门贴图像,年画又称作“岁朝图”。年画一般用木刻版印而成,设计构图,富有民间艺术特色。

春节之夕,夫子庙售卖各种民家传统的年画和门贴图像,其种类繁多,多为忠孝节义、文武财神、戏剧仕女之类,也有描绘风景习俗、民间传说等内容的。

木刻年画,早在明代初期,秦淮河已有产出。春节时,各种色调艳丽的木刻年画就纷纷登上夫子庙的各种摊床。

秦淮门贴图像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内容因人而异。有钱人家还专门请画家在书房客厅门心上画“岁朝清供”、“岁寒三友”、“喜鹊登枝”等吉祥喜庆图画。

门贴图像中,最受秦淮人欢迎的是财神像。供奉财神像在秦淮地区极为兴盛,市贾商旅无不把供奉财神像当做最隆重的事情来对待。

在秦淮地区,除夕晚上吃年夜饭。饭前先祭祖,接灶爷。家家都极其恭敬请出祖宗的“喜神”像,挂在靠近八仙桌的墙壁上。

喜神像下布置一张系红桌帷的小桌子,桌上放供果、烛台、香炉,还在每帧影像下放一盏盏碗茶。

祭祖礼毕,全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上有两道菜必不可少。一道是什锦菜,一道是红烧鲢子鱼。

什锦菜是把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千张皮、面筋、黄豆芽等10多种素菜,切丝以油炒成。红烧鲢子鱼寓意“连年有余”。

初五以前,每顿饭都要端出上桌,只可以看,不可享用,直至初六才可以吃。从初一起,直至初四,不许扫地,不许动刀尺,不许再煮饭,连茶水都不许乱倒,必须倒在事先准备好的盆桶内。据说水是正财,积存茶水,就是意味着积存钱财。

年夜饭后收拾完毕,全家围坐吃“福寿汤”,边吃边聊。“福寿汤”取“红枣、福建莲子、荸荠、天生野菱,合煮食之”,寓意“洪福齐天”。

接近子夜,年幼的给长者拜年,长者将事先预备“红包”赏给幼辈,叫“压岁钱”。家庭主妇要取炒米团两个,插上小红绒花,掷于床下。据说除夕夜老鼠嫁女儿,送它一份人情,一年中可免鼠患。

子夜时分,家家鞭炮齐鸣,礼花喷放,所谓爆竹声声除旧岁。

大年初一迎新年,秦淮人民间把农历元旦叫“大年初一”。早晨起来盥洗完,先喝糖茶一碗,再以发糕、年糕等祭神,焚香烛,放鞭炮,叫做“迎新年”,然后才吃早餐。

新年5天,一般吃年糕、馒头、面条等面食,不吃米饭。

大年初一,秦淮人一般在午后出门,第一次出门要迎着“喜神”方向走,叫做“兜喜神”。出门活动主要是逛闹市看热闹,感受新年的喜庆气氛。

秦淮地区新年最热闹的地方是夫子庙,泮宫前广场及旧贡院前,人山人海,异常热闹。

秦淮人从新年初二起开始拜年。拜年一般是晚辈先去长辈家登门拜贺。亲友较多的事先要排好路线名单,才不致遗漏。

还有一点迷信的风俗,就是到第一家拜年的亲友,一定要注意他的姓氏谐音含义是否吉祥,一般第一家不去姓吴、姓王的人家。亲友见面,必拱手祝贺“恭喜!恭喜!”或说“恭喜发财。”

贺客到家,先以糖莲子、松子等泡茶献客,然后再奉清茶和果盘。略事寒暄,客即辞出。不是至亲,一般不留饭。

在秦淮地区,人们认为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因此家家户户要吃面条为财神贺寿,叫“吃财神饭”。

传说财神会误把面条当做串钱的绳子,给贺寿人很多钱串在面条上,故又叫做“吃钱串子”。也有吃“财神糕”的,“糕”与“高”同音,寓意钱越叠越高,粮食囤子越圈越高。

富贵人家常在屋顶第二路桁条上,悬挂大红纸印的5张“财神马子”,叫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

初五日商家尤为重视。清晨除焚香烛、鸣鞭炮、虔诚礼祀“财神”,叩求财神庇佑发财致富外,这天还是职工人事进退的日子。

旧时商家辞退职工,只要初五中午吃“财神酒”时,请他坐上首席,老板向他敬一杯酒,就算辞退解雇。职工也就只好吃下这杯闷酒,另找生路了。

年初一从清早至下午太阳落山之前,一些穷人拿写着“财神”两字的红纸条或水印财神图像,到人家门口喊“财神到”、“财神安坐了”、“财神到门上了,接财神吧!”

送一张红条财神,接财神人则要主动给点钱或干粮,叫“财神钱”或“财神糕”。

有的穷人到戏院内租一顶纱帽和一件红袍,再用金箔糊成一个纸金元宝,打扮成一个活财神:

头戴乌纱,身穿红袍,套上假面具,手捧大金元宝。一班人敲锣打鼓,每到一家门前,走几个方步,把金元宝向门内空扔3次,可以多讨一些钱和干粮,这叫“跳财神”。跳财神可以从初一跳至初五,初六就不许再跳。

大年初八、正月十三、十五,都是“上灯”日。正月十五又叫做“上元”、“元夜”或“元宵节”,秦淮人也称之为“小年”。

过小年的主要内容就是吃“元宵”、赏花灯。晚上,家家张灯结彩,孩子持灯游走街头,叫做“跳灯”。灯市以夫子庙花灯最盛。

正月十八叫做“落灯”日,意味赏灯到此为止了,秦淮俗语称为“上灯元宵落灯面”,十八晚饭家家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