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奏鸣曲都是三个乐章的,两首奏鸣曲中都没有中间的慢乐章,两首作品在形式上都简洁紧凑。 其中第一首是E大调,在类型上接近F大调奏鸣曲作品第10号。
像贝多芬的多数早期奏鸣曲一样,它的写法有许多管弦乐的特点。这首奏鸣曲的情绪是明朗的,没有前一首《悲怆》奏鸣曲中那样多的戏剧性因素。
第一乐章的主部是一个不完整的乐段。第一乐句以主调上的半终止结束,第二乐句则变成连接段落,停止在重属和弦上。在停顿之后直接开始了副部。它的结构相当复杂——分为几个独立段落(均在B大调上)。
第一个段落(16小节)如歌、平静,有些复调因素。随后是一个8小节的乐段,充满了明亮的诙谐,附有4小节十分尖利的补充句,随后又是一个几乎全是四分音符进行的8小节乐句。开始时是P,在cresc以后猝然停止在ff上,然后又是p,在此以后开始了建立在主部素材上的结束部(4小节)。
展开部也是从第一主题开始的,在第5小节中,这一主题发展成一新的主题,它陈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和声音型的背景上。主题是a小调,经过C大调和e小调转向属音(10小节)上的持续音。再现部的主部主题是在左手十六分音符音阶进行的背景上以f开始的。
在其他方面再现部均与呈示部相似。在副部(用基本调E大调)开始前向C大调的临时转调(pp——又是在十六分音符音阶型进行的背景上),结束部大大地扩充了。
扩展资料
创新特点:
1、引子的运用:
翻阅古典大师的作品,从海顿、莫扎特到库劳、克列门蒂等,他们的作品往往都是开门见山,直叙其意,引子部分往往省略不计。
只有贝多芬,他赋予引子以新的意义,就像音乐会序曲或歌剧序曲一样,引子往往作为前言或相对独立部分对所述音乐内容作简略概括,并暗示、启发、过渡、说明等。
2、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的充分独立性:
贝多芬之前的作品,“展开”只是相对性地展开,往往是“象征性”的,并且“连接”和“结束”更是以一带而过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根本不具备独立性的意义,是以离调或转调乐句、以“桥梁”的身份处于作品次要的位置;有的干脆把展开部省略了。
而贝多芬却赋予展开部、连接部和结束部以新的意义,在篇幅和艺术高度上,是前人所不及的。《热情》的第一乐章展开部就有71小节(65-135),连接部占20小节(16-35),结束部占15小节(51-65)。
而第三乐章的展开部则有94小节之多(118-211),连接部则占40小节之巨(36-75);并在此乐段中赋予连接部一定的独立性意义和更为强烈的旋律化倾向。
3、尾声:
尾声的空前发展不仅表现在篇幅的拉长上,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贝多芬照样给予尾声以相对独立的意义。《热情》的第一乐章尾声占59小节(即204-262),第三乐章尾声占54小节(即308-361)。
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呈示部1-31小节,主部1-16小节主调F大调,连接部17-22小节,副部23-27小节属调C大调,结束部28-31小节。展开部被省略了,直接进入再现部,主部32-47主调F大调,再现部的链接部省略了,直接进入副部,副部48-52主调F大调,之后所有的是结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