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年的躬耕之地是在南阳还是襄阳,一直是历史中的一个颇具争议的题目。我认为,诸葛亮的当初的躬耕之地是在南阳。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点,诸葛亮自己的的《出师表》这篇文章中就有清晰地记载。第二点,历史学家们和文学家们通过调查发现,诸葛亮的躬耕之地确实是在南阳,并且有大量的史书记载。第三点,诸葛亮确实是在襄阳待过,襄阳是诸葛亮游学和居住的地方,并不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说一说。
首先,南阳这个地方是有一个卧龙岗的。并且在诸葛亮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这些地名。比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说了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还有诗句“我本是卧龙岗散谈的人”等等一些诗句都可以证明诸葛亮当初是在南阳躬耕。后来,诸葛亮去世之后,更是被封为了武乡侯,南阳这个地方更是修建了一座武侯祠来纪念诸葛亮。并且这座武侯祠还是修建在卧龙岗,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亮确实是在南阳躬耕。
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更是说明了诸葛亮的躬耕之地。有一句重要的诗句“南阳诸葛庐”也可以证明诸葛亮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后世的研究者们为了争夺这个名号进行了多次的争论,但是大多数的研究者们更偏向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那襄阳的古隆中又是这么一回事呢?大多数学者们给出的答案是襄阳的古隆中是诸葛亮的学习的地方。后来的诸葛亮在结婚之后,便和妻子在襄阳进行学习的时候,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刘备的三顾茅庐。
由南阳和襄阳之争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的名声以及威望让后世的人非常的敬仰。不管是南阳还是襄阳,诸葛亮的优秀的个人品质值得我们后世的人学习。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令无数南阳娃儿新生自豪,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解。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各种史料证明,诸葛亮的躬耕地显然是在今天的襄阳而非南阳。
(图片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图中南阳显然为一个郡名)
实际上,在隋朝以前,南阳一直是一个郡名,实际上涵盖了如今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的大片区域。直到隋文帝归并州县以后,南阳郡才更名为义阳郡,此时的宛县(今南阳市)更名南阳县。
所以“躬耕于南阳”就类似于“我从河北省来”这一叙述。他描述的是“省级行政单位”,而我们要探讨的实际上是诸葛亮宅了十几年,有《隆中对》这么一出的隆中到底在哪儿?
《汉晋春秋》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当时的南阳叫宛城,而《汉晋春秋》成书于东晋,距离三国时期不算太远,有很强的可信度。
明宣宗朱瞻基都写“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考虑到明朝士大夫的官场学术风气,朱瞻基这样的说法必须100%考究。也代表了前后士大夫群体对于隆中地点的集体认知。
这样的认知一直流传到近现代。比如1932年蒋介石就到过襄阳隆中举行祭祀仪式并且出钱维修古迹,1994年和1996年, 国务院正式将隆中分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述史料貌似都证明,历史上的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显然指的是“南阳郡”,而他所躬耕的隆中则在今天的襄阳。
但是问题是,为什么这么明显的东西会成为一种问题呢?成年人都知道,显然是利益驱动。我们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的来由。
1988年,国家邮电部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二组邮票中有“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策”。当时已经有人说南阳市的卧龙岗才是诸葛亮的躬耕隐居地,所以时人对这两枚邮票应该在襄阳还是南阳首发争议不已。
但1990年谭其骧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讨论会中指出:“诸葛亮的躬耕地是南阳还是襄阳的问题,有人说是由来已久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向来没有疑义的问题。只要是学历史的,都会说诸葛亮的躬耕地问题历史上没有悬案”。
所以之后1994年国家公布位于襄阳的隆中成为国家4A级景区,显然就为这件事情“盖棺定论”。
然而此后,2012年前北师大的教科书注释中仍然解释诸葛亮的躬耕地为现今的南阳,鄙人也不知如何评价为好了。
我们要知道,客观真相就是客观真相,有人说“何必因为‘开发’什么‘旅游景点’而加以认为改变?”本人十分认同。
我们来分析一下诸葛亮到底是不是躬耕于南阳卧龙岗?三国演义里清楚的写着,诸葛亮出山大的第一仗是博望坡,也就是火烧博望坡,当时刘备把自己的军队放在南阳,就和两个兄弟去请诸葛亮。我们姑且诸葛亮在襄阳,南阳到襄阳你知道有多少公里吗?曹操的部队你知道在哪里吗?离南阳有多远你知道吗?三顾茅庐,刘备三次从南阳到襄阳,一天能走个来回吗?他去襄阳,就不怕曹操的部队过来灭了自己留在南阳的留守部队吗?他之所以敢去南阳请诸葛亮。意味着诸葛亮就在南阳,离自己比较近。所以诸葛亮就是河南南阳卧龙岗。不是什么襄阳。
诸葛亮当年的躬耕之地在南阳,是他的居住地,不知道的人以为诸葛亮躬耕在襄阳呢。
诸葛亮居住的这个地方当时是属于南阳的。但是,地理位置离襄阳非常近,所以可以说是南阳也可以说是襄阳。再加上后面有人说只要诸葛亮心在朝廷,就不必区分是哪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