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内敛多年,在销售业务煎熬中性格有所转型,这个题我有经验啊。 ====2013.5.2更新====== 这么多知友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承蒙抬爱多说两句。 关于性格和心理上面的事情,我一直佩服王阳明和克里希那穆提,一两句说到底,驳无可驳,愈经历事情愈咂摸出滋味,一个温定有力,一个温柔有爱。若有一两句让人得益之语,皆谢前人指路。“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一个人不受伤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不为自己树立形象。”——克里希那穆提; 说说最近所悟的懦弱与家长行为的直接关系吧——因评价而生。所以家长如果想要孩子不懦弱,首要修行的,就是慢慢改掉自己评价孩子的心理习惯。去观察孩子,去引导他好的想法变成行动,去制止他的恶行但不苛责他有过的想法,而不是不断评价孩子,你做得棒是个好孩子,你做得不好没人爱。前几日一事,飞机降落时候,斜前方小孩还在乱动,他外婆说不许动,要出事的,再动外婆就不要他了。这种话语我如今听来,仍觉得甚是可怕。但是从小到大,周边有不少人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用恐吓这种方式。当然,也是因为长辈们自己紧张,用了最省事的方式。 因为软弱是软弱者最初的自我保护方式。 最初,孩子没有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这个世界的规则主要来自父母,ta无意识的接受父母之间父母与ta之间的互动规则,并在其中找到安全策略。父母总在说:你看某某多厉害,孩子就知道得尽量变得像某某父母才喜欢;父母总在说,你得做个诚实善良的人,你得做个道德高尚的人,你这是一个好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吗?诸如此类,孩子就会压抑自己一些真实的感受,而只认可符合“标准”的心理和行动。 求生,就会因死亡而紧张;求财,就会因失利而紧张;求爱,就会因失去欢心而紧张;求“……的人”,不是这样标准形象的时候,都紧张。但偏偏个体就是不断突破标准,相似相续,非断非常的。 我们希望孩子“伟光正”,孩子更多以为父母是有原则的,而不是“我的原则是看心情”。 ========重看了题主所问和自己答案,我的概括也许有所偏颇,毕竟尚未为人父。稍后补上几个身边人的例子,分析下性格及家庭教育。 先说懦弱性格这个关注点,孩子为什么会懦弱?让我们先换掉这个修饰词,改为胆小吧。我认为,源于父母并不接受表现出真实情绪的孩子。孩子怎样从懦弱变得勇敢?这个问题也换个说法,讨论孩子怎样从胆小变得胆大些?尊重他的个体意志,鼓励他尝试,并且从错误中受益,除非是恶意攻击性导致的伤人,其他事情譬如打碎个碗贪玩摔青了脸,请保持宽容态度和平和情绪。 操作并不复杂,但是最难的地方在于,父母亲本身的性格,接受爱和给予爱的方式。我们还是从最简单的现象开始,父亲说孩子懦弱,懦弱这个词是有贬义的,实际上反映出父亲对孩子种种“懦弱”的行为不满意,带有情绪,想要把孩子变成他能接受更喜欢的“勇敢的孩子”,佛教把这叫分别心。在这个情绪里面,我认为在爱中传递了紧张,传递了强加个人意志。 懦弱在父子关系之外的表现,同样平等同样力气的同学之间,不敢提自己的要求,被别人的大声指责所惊吓,跟着别人的主意走,害怕犯错误,都是在这个关系之外的延伸。在人际关系中的胆小和没有主见,我们常称为懦弱。 “希望自己能主导整个事情,因此导致在对儿子的教育上,我经常会变得非常严厉,比如要求他必须做完什么,或者有的时候大声训斥他,甚至有体罚(小竹鞭打手心)。”这和您说的控制欲非常强倒是一致,但我认为这就是您孩子胆小的重要成因之一。孩子在人生第一堂启蒙人际关系里面,学到的是,一个意志服从和依赖于另一个意志。父亲在这个时候拥有分配资源的权利,吃的喝的,学费玩具,等等。您的方式直接导致他本能选择这样的生存策略:服从您的意志。因为您希望事情都按照您的期望发生,包括您孩子的行为。如果他不顺从父亲,他可能得到什么结果?如果不顺,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大声训斥”我想这对他而言一定比摔得鼻青脸肿要恐怖。因此所谓“严厉”,也许不是健康的严厉,而是怕他不符合自己期望采取的重压措施。健康的严格,很少大声训斥,只有原则性大是大非问题比如不顾安全不顾健康比如恶意欺人,才用特效药,至于体罚,那是急救用药。 我相信并肯定您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请容许我与您讨论下“爱”的另一种理解。要不然,您越以自己的方式去爱,也许效果会越不好。我有一个相交10年的朋友,还共同生活过两年。此人绝对不会被评为懦弱,人际关系天赋相当好。但他的胆大和温和,我认为和大家以为的“教育”没有关系,他5岁时候就没有父亲,为家中长子。其母我见过,温和真实。 “我大部分都是比较温柔的,会花很长的时间和儿子散步,游戏,读书,看电影,外出就餐,或者在家给他做好吃的。儿子非常喜欢和我在一起,但是他的性格非常懦弱,动不动就哭,比如我们在玩愤怒小鸟的玩具,他问我给他几颗星,我说给一颗星,他马上就泪眼满眶的哭了。”这个是父子关系里面最美好的事情,我对于父亲就是在多年之后,仍能从这些事情的回忆里感觉到他真真实实的爱,似乎如同天堂。 这个也侧面说明了上面那种相处关系:藤绕树式的依赖关系。您是他安全的港湾,从情感和条件上他都会依赖您,但是在个人意志上,他也依赖您,害怕出现违忤你而出现的“狂风暴雨”。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害怕你不高兴还是不希望你不高兴。而这种关系,也许您从自身,从自身与父母的关系里面说不定也能看到影子。 要想他胆子大起来,就像要一个人很久没有下过床的乏力腿脚有力起来,只不过一个在身体,一个在心里。唯有让他略有疼痛和吃力的站起来,你在旁边扶一扶就好。而这第一步就是,父亲得先放得下自己的一些敏感。孩子在成长中必然有些疼痛,这是父母无法替代的。微笑是好事情,哭泣也是好事情,都是他对事情的反应。不知道您有没有对他的哭泣感到束手无策甚至紧张恼火的情况?“动不动就哭”能看出,您有点不耐烦啊,这可能是哭泣的状况给了您压力,您想迅速摆脱这个处境。如果这个孩子总是这么胆小,也许要很多年,您会如何自处?您会不会在他害怕时候大声斥责“有什么好怕的,胆子放大些!”?这样只会让他更加害怕,因为您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给他。 孩子之于父母,除了父母”已知“的经验多一些,力量强一些,我并不认为在意志和理解力上需要父母代劳。忘掉刻意的“教育”这种事情,他会学到他需要的东西。小S让她女儿“妈妈害怕,帮妈妈消灭那几个蟑螂”的做法,我就非常欣赏。小S性格豪爽独立,能“示弱”,让她女儿感觉到有力。我估计她的孩子以后不会太胆小。 懦弱到勇敢,是黑与白的二分法,是软暴力。胆小到胆大,才是可能的实际状况,再胆小也不会害怕一只蚂蚁(除非被毒蚂蚁伤过),再胆大也不会坦然面对老虎(所有强权都可以算心理上的“老虎”)。性格上的胆子大小,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勿过于操心。 胆小到胆大的培养过程,来自对孩子各种行为的态度转变,既是父母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父母修行自身获取幸福感能力的过程。祝幸福! ===============================为了胡乱吐槽的分割线======================== 关于性格,是个很笼统的概念,成因很隐蔽。很多都不是人为的办法能解决的,无论在哪个阶层哪个职业都有不同性格的人,比如周恩来和彭德怀,比如两个旅伴一个爱问路一个爱看地图。这说明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需要不同性格的人,内向的未必心理不强大,外向的未必不纠结,幸福感因人而异,勿要强求。 乐嘉的色彩性格学也是个不错的角度,至少他先传递了一种观念,个体和个体性格就是有不同的。 另外自己的一些观察:先天家庭排行会影响性格,一般而言老大主见比较强简单大气些,老二聪慧而内心敏感些,老幺则善良活泼单纯些;境遇的重大变化或者重要观念会影响性格,我哥高中就有同学一个寒假之后从及其自我到活泼开朗善解人意。 时代无疑会影响一代人的性格,文革且不必说,就说8090后,被抗日片和爱国教育大的80后,和被网络熏大的90后,普遍的开放程度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