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长期吵架,对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024-10-29 10:56:1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孩子最怕什么?

除了家庭暴力,就是父母之间长期的炮火与硝烟。

很多人都有过在父母经常争吵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体验:

小时候,孩子把父亲当作无所不能的超人,把母亲当做最亲近的人,然而孩子最爱的这两个人开始争吵的时候,孩子心中想的只有逃离。

父母长期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夫妻两人经历和成长环境不同,又有不同的价值观,加上性格中固执的那部分,争吵不可避免。

争吵也是沟通方式的一种,只不过我们常常把这当成攻击彼此的方式,比如指责威胁、人身攻击、翻旧账、冷战甚至是诉诸暴力。

经常目睹父母这些吵架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影响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当看到爸妈激动的情绪和举动,孩子第一感受是恐惧,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孩子成人之后的的恋爱与择偶。

毕淑敏在《家问》中说:“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孩子眼中,歇斯底里的爸爸妈妈又可怕又难看。

发生争吵,如何才能减少对家人的伤害

吵架时:对事不对人

父母吵架,大多数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就是这些小事,常常升级成大吵大闹。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除了情绪失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彼此说话太伤人,揭对方的短,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吵架升级,给孩子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比如:“你娘家人就是这样xxxx!”“你看哪个男人像你这个德行!”“我真后悔嫁给你”

很多人一辈子听过最难听、最伤人的话,都是出自身边最信任的人。

作家刘墉曾说:好话坏话只在一念之间,试着坏话好说,狠话柔说,重话轻说,急话慢说,把话说到心窝里。

所以吵架的时候,再怎么生气,有些话也不能说。不人身攻击,不翻旧账,不踩对方的痛点,对事不对人。

吵架后,及时安抚孩子

吵架后,如果发现孩子情绪不好,主动向孩子解释争吵的原因。

电影《怦然心动》里面有一幕,因为父亲一直攒钱照顾傻弟弟,女儿朱莉被朋友嘲笑,妈妈为此与丈夫大吵一架,这是父母第一次当着女儿大吵,朱莉吓得哭了起来。

看到难过的女儿,夫妻俩分别找到女儿,向她道歉,爸爸说:对不起,孩子,这不是你的错。妈妈则告诉朱莉,自己其实非常爱父亲,因为他的坚强善良。

电影中的这对夫妻在争吵之后表现得近乎完美,他们让孩子知道:

第一,爸爸妈妈不是因为你而争吵;

第二,爸爸妈妈不想让你受到任何伤害,只是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第三,爸爸妈妈彼此之间还是相爱的。

世界上没有哪对夫妻是完全和谐的,区别是,夫妻之间在争吵之后,是否愿意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去修复家庭关系。

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间流动的情感和彼此尊重的生活状态。

在一个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容易成长为一个有爱的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更容易温暖幸福。

回答2: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琐事分不清是非对错。当各自总是试图据理力争的时候,就难有家庭的和睦。
我深有体会,多年前,由于爱人身陷歪理邪说,明眼人一眼看出的问题,她就是不能自拔,尽管一拨又一拨的说客前来助阵问题依然,此间我们陷入长达数年的无休止的争吵和限制,这比生活中的琐事更让人痛心疾首,为使她摆脱毁灭的边沿,我用尽了办法,不停的引导、争执,也不乏长期的冷战,尽管孩子会理解我的用心。但这期间孩子正处于成长期,给孩子的是不安、恐惧和分心。现在想起来只有悔,因为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一生的伤害。所以力劝正处于困难期间的每一个家庭,好好争辩、不动声息,为了孩子,我们的一切不是为了孩子吗!
父母吵架的学问
学问一:吵架时尽量避开孩子,有什么问题要等孩子离开后,再进行沟通。但千万不要冷战,因为那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孩子会不知所措,甚至认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父母的不和,长此以往,便会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学问二:吵架后要当着孩子面和好,轻轻松松“一笑泯恩仇”,并好好安慰一下受惊孩子的情绪。并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宽慰解释。
学问三:要勇于承认错误,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语言、行为、甚至连“吵架”都可能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
学问四:把握程度,尽量不要让争吵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样也能减轻孩子的恐惧感。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孩子会在不同时期受到的影响
争吵没有特定时期,是随生活情景而导演的,这时理智的父母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孩子特点,控制住自己的情感,尽力给孩子一个宁静的发展空间。
婴儿期,婴儿出生第一天就有听觉反应,婴儿对听觉的感受有抚慰、警觉、痛苦。婴儿如听到父母强烈的吵闹声,他的感觉是痛苦,身体会变得僵硬,收缩神经,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婴儿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影响婴儿听知觉、视知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
幼儿期,孩子在幼儿期老见父母吵架、打架,心里紧张恐惧,由于认知水平低,幼儿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他不能辨别谁是谁非,更不愿认定谁是坏的。有的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坏孩子,因此有心理负担,如果母亲遭暴力打击,孩子会感到极度不安全,因为保护弱小生命的他的妈妈都自身不保,他还怎么“活”下去?本能的害怕,令孩子在幼儿园里退缩,不合群,害怕与妈妈分离,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求低。
儿童期,儿童阶段父母常大吵大闹,会给孩子带来羞辱感。如果父母是为他的事争吵,孩子就会显得很难受,觉得自己是坏孩子,做恶梦,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低人一等,上课时心事重重。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说离婚,那就像有把剑悬在孩子的头上了,他的生活似乎就在等着这把剑掉下来,真正生活在恐惧和担忧中,这样的孩子,学习没心思,做什么事都兴趣索然,成绩越来越差,自尊感低,对他今后的人格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父母不可不知的事情
家庭中夫妻无休止的冲突,孩子很难置身事外,他们无一不是在惶恐之中度日而感到烦恼和不安。“妈妈生气了”,“爸爸不高兴了”这一类的事甚至让他们害怕。在情感方面,从小不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长期抑郁变得少言寡语,性情孤僻。父母之间的情感障碍也会影响到孩子,使孩子对他人、对社会都极端冷漠而缺少热情、缺少责任感。甚至有的孩子对父母由失望到厌恶以致仇恨,进而产生反社会行为;在情绪方面,受父母冲突的影响,使有的孩子情绪变化激烈,消极情绪往往多于积极情绪,表现为喜怒无常,悲观失望,易发怒,易烦躁等等;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冲突频繁的家庭,使孩子缺少家庭成员之间友好相处的体验,因此会不相信人与人之间能够存在友好亲密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乐群性差,攻击性行为明显。
《未成年人保护法》特别强调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建设性的而不是伤害性的争吵或许对于彼此间的沟通还会有所帮助。把更多的要说清楚,包括自己对事情的感受,争吵是让对方更了解自己,而不是说去用来指责或者伤害,这样子更容易达成一个互相的理解。我们每一个家庭很难做到完全不吵架。要允许争论,除了让孩子看到你们的争论之外还要让孩子看到你们怎么样协商怎么样和解,和解完了以后你们仍然是相亲相爱,让孩子也懂得面对矛盾并且懂得处理矛盾。孩子在父母亲良性的争吵当中得到一种学习。
事实上,要完全不让孩子察觉到父母间的争执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敏感的孩子,从关着的房门流泄出来的争吵声,甚至父母凝重的脸色、疏离的互动状态,都能察觉出气氛的异常。关键的问题是,当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之后,还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这对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可以不再为父母担心,也从中懂得了通过冲突达到和睦的道理。如果孩子了解了是父母一方主动和好的,那么也会多一分对这位父亲或母亲的敬重,从中学点忍让、宽容的为人处世本领;如果父母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发生冲突的,那么这样的争吵最好是避开孩子,不然很容易使孩子在行为上无所适从,不知听谁的好。或者钻父母冲突的空子,讨各自的喜欢,这样会产生一些非正常心理和行为。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伤害是隐性的,问题的出现有时是滞后的,如果父母不意识到后果,必将祸害孩子。所以,欲生养孩子的父母自己首先要成长为能够控制情绪的人。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夫妻之间打架,孩子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在幼儿的心里,他的安全感来源于父母,来源于家庭的和睦和温暖。以孩子的视角,他不明白大人为什么争吵、打架。但大人激烈的争吵和情绪,使孩子陷入巨大的恐慌。他会自动思维,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父母争执。他由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变成了恐惧和担忧。尤其爸爸对妈妈和自己粗暴的打骂,让他对人充满了怀疑、恐惧、巨大的不信任。所以他在学校是孤僻的,不合群的。他的内心一面渴望和别人的接触,另一方面又充满对他人的愤怒。
孩子永远是我们做父母的第一位!当你们吵架的时候,请为你的孩子想想吧!

回答3:

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现在性格冷漠

回答4:

回答5:

影响极其巨大,尤其是在子女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吵架打架,对子女的心理创伤一辈子都无法愈合,父母皆huohai不是没有道理的,愚昧的人以为把子女养活了就叫本事,其实那是生物本能,因为其它动物也知道要把自己的孩子养活,而能把子女的心养大使子女拥有完整健全的人格那才是为人父母的本事,但最可怕的是把这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延续给下一代,继续huohai后人而父母们确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