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陆军总院的心脏科医生简介谁有?急求

2024-10-29 21:22:0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汪曾炜,男,1922年2月出生,籍贯江苏高邮。195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大学学士。主任医师,技术1级,文职特级。原全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现担任职务:沈阳军区专家组副组长、全军心研所第一所长、全军心血管外科专业组主任委员。第二、四军医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研究成果应用:是我国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和心律失常外科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首家攻克法乐四联症手术,在我国率先开展右室双出口矫正手术、大动脉转位心内外双管道、 Ebs tein畸形房化心室折叠术、传统改良Fontan手术、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术及心外管道Fontan手术、预激综合征异常传导束切断术、迷宫III型手术等16种技术,其中两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培养博士生8人,硕士生6人。 获奖情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紫绀型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房室管形的外科治疗、全腔静脉与肺动脉连接手术的临床研究、预激综合症异常房室传导切断的外科治疗等。今年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韩雅玲,女,1953年6月出生,籍贯山东长山。1994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技术4级,少将军衔。现担任职务:副院长、心研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等17种学术刊物编委。 专长、研究成果应用: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高龄急危重症冠心病的抢救和治疗及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诊治。率先在国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治疗心衰伴低钠血症及顽固性心衰,使心衰住院病死率下降10%。应用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心衰1500余例,使病人原扩大的心脏缩小,反映泵血功能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率先在军内开展双心室起搏的方法治疗晚期重症心衰20余例,配合药物治疗后,病人生存延长,心衰症状明显缓解,取得了比单用药物更好的疗效。对冠心病应用介入治疗(包括PTCA、支架、药物涂层支架、旋磨、旋切、切割术等)成功率达97%以上,术后病人心绞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长期随访(3年以上)存活95%以上。尤其对入院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心跳骤停、严重心律紊乱等危重的老年冠心病人,急诊介入治疗抢救成功率可达90%以上,挽救了大量老年危重冠心病人的生命。还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全国、全军70余家医院,目前在本单位已作为常规治疗。 获奖情况: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751例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用于血性心力衰竭的系列研究;获各类三等奖6项。 张新生,男,1931年3月出生,籍贯湖北武汉,1954年3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医学院,大学学士。主任医师,技术2级,文1级,原副院长,现担任沈阳军区专家组组长。 专长、研究成果应用:军区首例开展肝中叶切除,长期存活。在军区首先开展了深静脉穿刺插管术作静脉高营养,并总结发表了124例的经验。在“非手术外科”这一新的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9篇,讲座13篇。指导开展了胸腔镜新技术,手术量居军内领先水平,并获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指导开展肺减容手术,协助开展了腹动脉瘤切除Y形血管移植二例。经常参与、指导危重及疑难病例的救治,使许多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患者重获健康。 获奖情况: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心脏外科手术学编委;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N2肺癌治疗。 朱洪玉,男,1950年12月出生,籍贯辽宁彰武,1970年7月毕业于吉林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技术5级,文职3级。现担任职务:心血管外科副主任、沈阳军区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 专长、研究成果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和瓣膜病的外科治疗上有较丰富的经验,如大动脉转位、房室管畸形、先天性二尖瓣闭锁不全修复,再次瓣膜替换术,儿童瓣膜替换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获奖情况: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中第一作者1项,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回答2:

沈阳陆军总院心脏教授医生都有谁

回答3:

天天问同一个问题你烦不烦,度娘这种问题太多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