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数学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只有当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之中,才能体会到数学实际应用价值,才能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才能真正意识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安排好综合实践活动上,而且还体现在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操作、画图、收集和整理数据,探索身边的实际问题等活动,促使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联系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下学习,理解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难怪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教育是教人们如何掌握运用知识的艺术”。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是学生认识数学价值、体验数学作用的需要。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常见的量”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了?多高了?有多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说出正确的结果,就需要学生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也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企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意识的学,有意识的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第二、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真正经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经历着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思维的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这是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传统的教学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有联系这个知识结果告诉了学生,而忽略了过程。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来,自己想办法求它的面积。学生有的量边的长度,有的画方格,有的用剪拼的办法,从而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底和高有关。其次,采用多媒体分两步演示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行四边形,第一步演示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逐渐延长,另一组对边及夹角不变,从而真切地感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有关。第二步演示各边长度均不变,相邻两边夹角由小到大变化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与两边夹角大小有关,而夹角的大小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高,因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由底和高的长度决定的。然后,再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动手操作,利用转化的思想积极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获得数学知识。
第三、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交流,找出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也更强了。
在课堂上学到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实践中的方法在课内将得到提升,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课外的实践将丰富课内的认识。例如,我要组织本班学生到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预算和路线规划等。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从事一下活动:1、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和租车费用、各景点的门票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等;2、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收集到的有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