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立论依据(研究目的、意义)
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1.培养学生能常将中外文学瑰宝与人文精神相联姻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在学习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具有研究一般问题的知识、方法与素质。
4.总结学科教学在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经验,并形成案例集。
研究内容:
1. 人文精神的内涵与范畴的系统研究。
2. 人文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的研究。
3.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人文精神与文学作品协调一致的案例研究。
4. 语文课外活动中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与重建,对语文课外活动中师资的培训、研究、重建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基本人文素质。
5. 对中学生人文精神欠缺的扭转及人文精神在学生精神生活中的迁移,形成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融的教育情形。
三、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分析
(1)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目前,国内语文杂志对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见,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但对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教育与素质教育实践方面的行动研究尚不足。国内许多中学在人文教育方面虽已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特色,但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课外活动,而于学科教学如何在人文精神、文学素养、学科德育方面整合,特别是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行动研究则仍是欠缺的。比如,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就未能形成一个相对的教育体系、教材系列,或是为应试而训练语文能力,为应试而养成语文习惯,导致了语文教学耗时费力,效益低下的现状较普遍,这已经引起了不少教育人士的关注。二期课改的春风让更多的人士投入到这一研究中,基于此我们希望我校通过三年或是更长一些时间对本课题的研究,能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
(2)本课题预计有哪些突破?
1.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与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相得益彰。
2.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系列的形成。
四、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1. 闵行二中是区级文明学校、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多年来,在语文学科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学科教学和科研队伍,培养了一批热爱文学、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的有特色有个性的学生,积淀了人文教育的文化,特别是对崇尚民族文化的精神、提升人文素养的教育活动打下较好的基础。
2. 学校领导对人文教育十分重视,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引进了“新基础教育”、“会学=学会”等国家级课题,使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文道结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焕发学生铸魂立根、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方面有过较长时期的探索。
3. 富的藏书是我校的强项,从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藏书到各个班级的藏书都为本课题研究创设了较好的资源保障,信息技术也是我校的强项。师生熟练的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使本课题的研究如虎添翼。
4. 课题研究的负责人林可奇老师有一定的课题研究的经验并取得过一定的科研成果。在《闵行教育》、《放飞领头雁》、《搞活课堂教学》、《中学散文写作入门》、《成长的足迹》等杂志和书籍上均发表过文章。《努力消除学生厌学语文的情绪》获闵行区教育局第八届教育教学评比课题三等奖。
5 .校还聘请七宝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毛荣富老师长期指导我校语文教研组,校长经常聘请市里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我校开设专题讲座。人力有保障,学校经费设备有保障。
五、课题实施计划(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行动研究法含资料查询法、调查法、实践法。
课题实施的主要步骤:
准备阶段:(2005.7---2004.9)立项
1. 酝酿和立题、课题成员的交流、沟通、立项;
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项目内容的负责人;
实施阶段:(2005.9-2007.7)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的实践探究
第一阶段(2004。9—2004。12)资料收集、分类。
收集有关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可行性和优化组合的实践案例、论文,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与范畴的系统研究。
第二阶段(2005。2—2007。7)实验与探讨
1.课堂教学活动;2。课外兴趣小组活动;3。社会实践,4。每双周一次课题组研讨会,5。每月一次大型研讨校级汇报会;6。阶段性成果形成;
总结阶段: (2007.9-2007.12)总结与鉴定。
人文精神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化组合的研究,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联姻的科学思维案例,形成总结报告。
六、成果形式
(1)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成果形式
准备阶段:2005.7---2005.9 (开题、立项、课题研究导论、课题内容分工)
实施阶段:2005.9-2007.7 (课题实施阶段:课件、论文、交流、课题公开研讨会)
总结阶段:2007.9-2007.12(结题、评价、总结、鉴定阶段与课题报告)
(2)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2007年12月,结题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