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剂中所溶解的溶质已达最大量(溶解度)的溶液。即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有晶体析出时即代表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该溶质,即饱和溶液。
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式:
1、有固体剩余物;
2、取一定量溶质加入该溶液搅拌后不再溶解。
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大于在这个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溶液(即超过了正常的溶解度)为过饱和溶液。溶液中必须没有固态溶质存在才能产生过饱和溶液。
扩展资料: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1、增加溶质至溶质有剩余;
2、蒸发溶剂(最好为恒温蒸发,要看到有晶体析出);
3、降低溶剂温度至有晶体析出。
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升高溶液温度(此转化条件仅适用于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
2、增加溶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饱和溶液
因为溶液只有饱和以后才会析出过剩的溶质,所以有晶体析出后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大于在这个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溶液(即超过了正常的溶解度)。溶液中必须没有固态溶质存在才能产生过饱和溶液。
制取过饱和溶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配制饱和溶液,然后慢慢过滤,去掉过剩的未溶溶质,并使溶液的温度慢慢地降低到室温。这时的溶液,它的浓度已超过室温的饱和值,已达到过饱和状态。
过饱和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当在此溶液中加入一块小的溶质晶体(作为“晶种”),即能引起过饱和溶液中溶质的结晶。
过饱和溶液能存在的原因,是由于溶质不容易在溶液中形成结晶中心(即晶核)。因为每一晶体都有一定的排列规则,要有结晶中心,才能使原来作无秩序运动着的溶质质点集合起来,并且按照这种晶体所特有的次序排列起来。不同的物质,实现这种规则排列的难易程度不同,有些晶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自行产生结晶中心,因此,有些物质的过饱和溶液看起来还是比较稳定的。但从总体上来说,过饱和溶液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是不稳定的,若受到振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这说明过饱和溶液没有饱和溶液稳定,但还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状态又叫介稳状态。
有晶体析出,溶剂就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了,溶液就饱和了
既然可以析出,就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的该溶液已不能在溶解多余的溶质了,
依据饱和溶液的定义可知.另外,饱和溶液是与所处条件有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