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美国3大汽车巨头破产会对中国汽车业影响吗

2024-12-03 15:26:3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美国三巨头遭金融风暴重创 中国汽车业或可收
美国金融风暴扑面而来,让全世界都措手不及,虽主要涉及金融业,却给美国汽车工业带来重创:通用、福特的股票“辛辛苦苦八十年,一夜回到二战前”,破产已在眼前。
但是,汽车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这些公司无法选择破产这条路求生,因为没有消费者会买进入“破产保护”公司的汽车。
雪上加霜的是,11月4日,布什政府拒绝了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提出的向政府借钱的请求,调研显示,美国民众也对拯救底特律表示反对,认为它们为了追求高利润,盲目加大高油耗汽车的生产,是造成今天困境的主因,不值得同情。
而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会”。美国汽车工业的危机,可能是中国的重大机会。如果中国能够抓到这个机会,则也要给美国以机会。
中国汽车企业的机遇?
作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中国汽车企业对美国市场频频舞剑,每年底特律的汽车展上都能够看到中国大大小小品牌的汽车。但是在全美各地经销商那里基本是看不到中国汽车的。无论是奇瑞与克莱斯勒的合作,还是长城试图通过Chamco进入美国,都难以在短期取得突破。究其原因,一是产品,二是市场。
通常“中国制造”的产品品质和性能基本能够满足美国市场的要求,中国出口企业缺的主要是市场。中国汽车则不同,产品的品质与性能,大到发动机,小到座椅材料,都与美国市场的要求有差距。目前能够算在美国市场立足的,可能只有长安汽车了。但是为了进入美国市场,长安汽车及其在美国的合作伙伴老虎卡车(Tiger Truck)付出了巨大的努力。Tiger的老总Mike Ward先生告诉我,他们供应美国市场的长安汽车的喷漆可以经受2000小时的盐雾试验考验,高于奔驰车800小时的标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证明“中国制造”的质量。
除了技术外,美国汽车行业多年形成的销售与服务渠道也是中国汽车供应商所缺乏的。目前在中国绝大多数品牌都还没有在美国建立自己的销售和服务体系。大家都在谈,成功的不多。美国市场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成熟的汽车市场。市场容量世界第一,但是进入门槛高、运作模式有别世界其他地区。正常进入这个市场需要很长时间。本田公司二战后先以轻骑摩托进入美国,到它的汽车受到美国用户的欢迎,已经是70年代的事情了。丰田公司开始进入美国市场的汽车也卖不动,最后还是根据美国行家的建议,对车做了很大改动,包括收音机和资料袋对调位置、调整车窗等等,才有销路。韩国80年代就开始尝试进入美国市场,真正到了21世纪,他们的产品才真正被接受。所以对于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进入美国最好有一条捷径。
因此,底特律要寻找买主,对中国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因为其他世界的主要汽车生产国,如日本、德国和韩国不存在产品和市场的差距。而中国企业一旦成功收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则可能既拯救了美国汽车工业,也可能令中国汽车企业的实力产生质的飞跃。这也许是一条捷径。
收购机会与策略
然而,收购谈何容易。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不仅仅是汽车的品牌,更是美国的“民族品牌”和“百年老店”,美国绝对不会让他们死去,也不可能轻易让外国公司购入囊中。他们的第一选择,当然是自我救赎。如果中国企业霸王硬上弓,则很可能引起美国本地民族主义情绪反弹,最终重蹈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海尔收购美泰克的失败,前功尽弃。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企业没有机会。有几条策略可以选择。
最简单的当属于注资入股三大汽车公司。但是我认为这是下策。因为这三家公司可谓“美国老国企”,多年来受到困扰的最大问题和中国老国企类似:负担过重、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是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力量强大,令这些汽车公司的工人成本过高。如果中国投资者直接入股,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老问题,前景不被看好。也就是这个原因,我不看好目前通用和克莱斯勒之间正在洽谈的合并买卖,就如同如果中国在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合并什么“第一机床厂”和“第二机床厂”,有什么意义?
2.
美国三巨头有序破产 中国汽车业面临挑战
[中国汽车品牌网 新闻] 圣诞节前夕,美国政府终于宣布了针对汽车业的救援方案,这对忐忑不安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枚定心丸,至少他们可以在圣诞节假期稍微放松一下了。然而短期贷款对病入膏盲的底特律三巨头而言只能说是杯水车薪,危机并没有随之消除。布什对此已经尽力,至少在不违背坚持“自由市场”原则的前提下,他没让汽车业在自己任期内崩溃。危机的彩蛋,被抛给了即将上任的奥巴马。
『圣诞前夕的底特律』
虽然目前的救援方案不尽如人意,但换个角度来看,底特律三巨头——尤其是通用——的现状实在太过窘迫,再好的救援也未必能使其撑过难关。2007年高达387亿美元的亏损数额已经让通用积重难返,如果今年的大环境不那么糟糕,通过或许还有机会扭转乾坤。但在金融危机引发的衰退浪潮面前,通用每个月要烧掉20亿美元。
关键问题是,09年美国乘用车需求很可能会降低到1000万台,而美国汽车业目前的产能却是1800万台,而从这场危机的规模来看,化解过高产能的同时而又不造成更多的麻烦,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量汽车工人将失去岗位』
对失业率问题的担心,是美国政府一直不甘心放弃底特律三巨头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三巨头可以借此“胁持”政府。分析人士指出,日韩车企已经在美国进行了十几年的本地化生产,底特律三巨头倒下后,其拥有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都将被这些日韩车企瓜分。
目前唯一的问题是,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日韩企业也遭波及,丰田汽车即将面对史上首次年度亏损,并且无限期冻结在北美的工厂建设。如果三巨头现在倒下,日韩车企也许不能很快消化市场上的各种问题。不过从长远来看,日韩车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撑过危机的希望更大。因此,之前关于美国政府将让底特律三巨头有序破产的传闻很快将会成为现实。
按照美国相关法律,破产分为破产清算和破产保护两种。其中破产清算将冻结所有资产并迅速进行拍卖,如实行此方法,美国三大车企及其上下游共计约200万人将受到直接打击,这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因此,相对于破产清算,三大车企进入破产保护程序更具可行性。届时,三大车企和其债权人可以重新协商债务结构,引进新的股权及债务投资人,同时主营业务不受太大影响。美国西北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都曾进入破产保护,并凭此缓解压力,走出困境。
然而即便是破产保护,也不可能是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仅在字面上,“处于破产边缘”和“进入破产程序”也完全是质的变化。对汽车业而来,底特律三巨头一旦进入破产保护,市场信息将会全面崩溃。更为棘手的是,破产保护不能一蹴而就,整个过程可能持续数年,“夜长梦多”将会使情况更为复杂。
e-mail:master@at160.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20040045

回答2:

邵奇惠说:“如果汽车业的整体状态不能摆脱局限于协助跨国集团瓜分国内市场的附庸经济色彩,那么中国汽车业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70高龄的邵奇惠是国内汽车业的老领导,至今还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名誉理事长。11月22日,在“中国(广州)汽车论坛”上,邵奇惠给在座的汽车厂商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针对汽车产业的超速发展态势,邵奇惠评价说,我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离汽车强国还相距甚远。他说,要说“大国”,我们的汽车产量也不大,全部整车只相当于一个中等国际汽车集团的规模,这其中还包括了近4成的资产与超过5成的利润为国际汽车集团所有。专家评议,我国目前汽车工业与美国1924年汽车工业规模相似。国人切不可为“大国”而陶醉。

邵奇惠尖锐地指出:“如果我们汽车业的竞争始终局限在低水平的“内战”,如果汽车业的整体状态不能摆脱局限于协助跨国集团瓜分国内市场的附庸经济色彩,那么中国汽车业是没有什么希望的。”

自主还只是愿望

邵奇惠认为,目前国内汽车业的快速发展是以庞大市场需求为支撑的,甚至可以说是以局部牺牲国内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在2002年世界前10位汽车生产大国中,只有我国汽车的国内销量高达99.1%。这说明我国汽车工业没有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尚处在某些保护条件下的替代进口阶段。他说:“中国汽车业要避免大起大落,避免错失良机,避免耗费可贵的市场资源却沦丧自主地位。”

6年前,广州市长张广宁曾对汽车企业的代表说:“我有一个梦想,广州的汽车产量要达到100万辆,产值超1000亿元。”22日的论坛会上,张广宁说,按照现有的规划,第一个梦想正在实现。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广州要有自己的民族汽车产品。” 张说,广州工业技术研究所已经在南沙成立,“我们的抱负是远大的。”

汽车工业发展最快的广州提出了自主的愿望。业内人士评价说,愿望是好的,但这个梦能否实现要画一个问号?广州汽车工业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花钱到国内买成熟的技术,然后以此推出新车型,这样的做法广汽也能做,但我认为这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

汽车产业链包括汽车研发、设计、零部件创新、新车试验定型、整车制造、营销、社会配套服务、回收。目前国内汽车业抓的是整车装配与销售,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张房有认为,汽车的自主发展不仅仅是自主品牌,要从研发上有自主能力。如此,自主之路才能走的长久。但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做起,中国汽车业已经错过良机。哈飞、中华、长安的自主之路是一种渐进的模式,也是目前最容易走通的模式。更有观点认为,汽车自主发展这个话题已经过时,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只要能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中去,不一定非要自己的品牌。

时至2004年岁末,中国汽车自主之路的论坛还停留在愿望的层面上,有关自主发展的争议越来越像一个哲学命题。但好在,这个愿望正变得迫切。

零部件产业是希望?

邵奇惠说:“特别值得严重关注的是我国汽车产业空心化的苗头已经显现,其主要标志是整车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国产关键零部件却愈见短缺。”邵奇惠认为,当前全球汽车工业的基本态势是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加速分离,并出现了网络型组织,零部件工业的区域化特点正被国际化所代替。整车企业的平台共享战略,和零部件企业的低成本、专业化功能,正推动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供应关系的全面调整。这正是我国汽车工业在一个新的层面上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最佳时期,也是我国汽车业切入世界汽车业主体系统的最佳时机。

邵奇惠认为,零部件产业将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参加世界竞争的先锋和主力。持相似观点的还有广州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曾庆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庆洪说,从汽车的研发、生产到销售,外资的话语权越来越突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的确很危险。但有一个新的现象是,伴随近几年整车产销量的快速提升,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迅速壮大。零部件产业的壮大势必带动中国基础工业,如钢铁等产业的技术升级。这才是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基础。

曾庆洪认为,如果我们连合格的钢板都生产不出来,还何谈汽车技术的自主发展。一个好的趋势是,伴随零部件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为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提供了可能,这就逼迫我们的基础工业加快技术升级。在这个前提下,国内的零部件产业将与国际同步,中国汽车业的自主之路才能实至名归。(武卫强)

回答3:

当然有了,出口的东西少了。钢铁降价,全部的车都会降价

回答4:

我真的很希望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