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课可以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此,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但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怎样使物理单元习题课教学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初中物理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教学应该从下面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选择合适的习题,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要提高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单元中每节知识的教学目标,认真研究习题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其次老师应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作调查研究,比如通过批改作业、小测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要考虑学生在这一节课应巩固哪些知识,拓展哪些知识,怎样教会学生求解物理问题,提升学生能力应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如果放松了基本训练,不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一味追求综合题、难题,无异于舍本逐末,追求空中楼阁,常常会事倍功半。为巩固基础知识,可通过列表、提纲等形式让学生填空,使他们重温和思考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出并分析在学生近期作业中发现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如学生作业中常出现“05kg=5N”和“1m3=1000kg”等错误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地方并能及时改正。又如学生在解“液面升降”问题时,常常凭感觉去选择答案,不善于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相应的习题,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题钥匙。
例1:如下图甲乙所示,空心小木盒分别放入和吊上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放入水中,判断它们水面的高低。
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引导者,怎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起一座桥梁?我想在教学中,老师可把解题的步骤换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设问:小木盒和铜块看成一个整体,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怎样?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关系和大小怎样表达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使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尝试到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快乐,调动了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可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习题,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搭建解题平台,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
习题课是以习题为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要学的有关知识。就解题本身而言,教师要像庖丁解牛一般,把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部分,为学生搭建好解题的平台。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最后实现突破。
《电学》中,电路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下图示:
好些学生对电路图看不懂,更谈不上根据电路图去求解物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电流分析法去画等效电路,如上图等效为:
若电路中出现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我们可把电流表看成一根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这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判断电路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应坚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的原则,力求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
又如判断电压表测量哪部分电路的电压,对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现以下图说明之。
在分析电路时,可将用电器或电表的接线柱沿导线(含开关)随意移动,但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用电器或电源。否则就改变了原电路。上图中,电压表接在L1左端的接点沿导线开关可最终移至L2右端。等效电路为:
此时学生便容易看出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分析时要注意向学生强调不能将电压表接在L2左端的接点移至L1右端,因为这样越过了电源。
总之,为学生搭建解题平台,既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度引导,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物理习题课教学,若能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则其知识与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深化和提高。例如2:如图1是一个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0℃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温度上升冰完全熔化后,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这道题涉及的物理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性的经典习题。学完《浮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比较冰块完全熔化为水的体积与冰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当学生洋溢着“我会了”的快乐之时,不妨向他们说还有另外方法解题,让我们来试试吧。此时把提纲式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讨论,再由学生代表来得出结论。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不变,冰与水的总质量不变,冰熔化后,容器底所受的压力正好等于里面液体的总重。故容器底受液体的压强不变,从而得出液体的深度不变,即液面不变。
再回到例1,当学生懂得从甲图变化到乙图液面不变时,可向学生提出: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水面如何变化?若要知道答案,请同学们的目光投向乙图,把图中的细线剪断,水面如何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1)剪断细线后,铜块和小木盒的运动状态将怎样?(铜块下沉,而小木盒上浮直至漂浮。)(2)剪断细线前后,铜块和小木盒各自排开水的体积如何变化?(铜块前后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木盒上浮排开水的体积减小。)
通过分析,细线剪断后,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水面将下降。这样适时向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分析物理问题。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物理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教学,应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打好基础是教学的关键,提练物理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得法不仅要做好这些,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和施教。
初中物理教学中,在每一堂涉及重要物理规律授课结束后,几乎每位教师都要选择安排一堂习题课来巩固并从中引导学生应用此规律来判断、解决问题.习题课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巩固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上好它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那么习题课的重要性体现在何处;如何上才能使它的作用发挥得更好;通过习题课究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有何帮助?在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其一,它具有引导价值.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而要将感知化为理解并巩固,最后到能够自觉应用,就必须利用习题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初中学生的形式思路已开始占优势,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他们由于知识经验的增加,开始能理解事物及规律的一些复杂关系,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逻辑思维还不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够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把已经掌握的规律或原理不恰当地运用到新的条件下,以致产生公式化和背教条的 毛病.这就使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起效,积极引导他们逐渐克服独立思考上的缺点.把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向更高的阶段.
其二,习题课是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
通过例析的学生先思考、解答;教师的分析,探解,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有所评价,突破自己的难关.学生通过听讲,理解正确的物理过程,掌握关键点,抓住主要问题,使思维条理化,清晰明了,对其思维的快迅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帮助.而教师通过听学生的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抓住薄弱环节,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规律的正确认识,建立良好的解题思路,达到概念认识,规律掌握应用的交流.
其三,习题课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有重要意义;能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充实自己的平台.
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无动机的学习往往敷衍了事.因此,教学过程的首要任务就是引起动机,以便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初中学生愿意表现自我.而通过习题课,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充实自我的平台,教师也正好利用习题课抽问、评价的途径,使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的动机得到满足,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经常利用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起作用.
其四,注意解题后的再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解题后的再思考是习题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思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思考解题过程的逻辑性,这有利于学生严谨思维的培养.在一个物理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求解过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再思考.思考解题过程中思维环节的逻辑性,可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更加完整和深刻,也易于知识的消化和正向迁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使其在逻辑上更加严谨和缜密.二思考解题结果的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考一题多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教学效应,还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四思考解题结果或问题条件的引申变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习题课教学中,如果能够经常引导学生在解题后再思考其结果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反思是否可将题设条件和结果进行引申和变换,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新命题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我想只要掌握了上习题课的宗旨,了解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发挥了学生的能动作用,注意引导、注重反思,习题课也会同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