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随着纳粹德国军队开始席卷西欧法国,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倡导“绥靖政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黯然下台,主战派丘吉尔在民众的一片欢呼声中临危受命,成为战时首相,带领英国军民开展了顽强的抵抗
敦刻尔克大撤退,预示着英军彻底丧了在欧洲大陆与德国进行拼杀的空间。面对德国空军对英伦三岛的大轰炸,丘吉尔一面向美国求助,一面苦苦支撑。更让他着急上火的是,投机分子墨索里尼又在非洲“捅了他一刀”。
墨索里尼的“罗马帝国梦”。
非洲大陆的北端是一片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但它却扼守着通往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和通往中东必经之路的苏伊士运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法国和英国早已将这里变成了各自的殖民地,留给墨索里尼的空间并不多。
早在1935年,他当权后就出兵东非,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等国,这些远远不能满足他的“帝国梦”,英法等国的殖民地早已令他垂涎欲滴。直到德国横扫欧洲,直取巴黎之际,这个投机分子才从幕后走向台前,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有心无胆是投机分子的真实写照。之所以拿东非“开刀”,主要还是因为非洲国家的实力不济。虽然靠法西斯主义上台,胡闹、起哄可以,但要实打实的和周边国家厮杀,意大利军队远没有进行抗衡的实力和战斗力。
当德意联盟成立后,准备入侵波兰时,墨索里尼宣布退出就很好地说明了他善于投机。眼看整个西欧就要被德国囊括,这样的大好形势岂能放过,于是在巴黎投降前,他宣布对英法宣战,准备趁着英国无暇顾及非洲夺取埃及,实现他的“罗马帝国梦”。
其次,巴黎投降后,其在非洲的殖民地自然的都归属于德国的控制,同时,德军对英国的“大空战”开始,伦敦岌岌可危。一旦进攻埃及,英国一定面临着两线作战,而作为次要战场的非洲,他们不可能再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投入。
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时英国和维希法国因为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而交恶并相互仇视。这样,在非洲的英属殖民地更显得单薄无力、孤立无援。更何况,意大利控制下的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与埃及相邻,是两面夹击的最好攻击态势。
然而,意军上下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
1940年6月,意军10个师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很快占领了索马里,从而打开了通往埃及的道路,驻守埃及的英军面临着南部和西部的入侵。可是,意大利内部却出现了很大分歧,意军的将军们总是以缺乏足够的装备为由拖延时间。
眼看德国即将进攻英国,着急上火的墨索里尼给驻守利比亚的意军总司令格拉齐亚尼元帅下了三道进攻命令,但都遭到了拒绝。气急败坏的墨索里尼以撤换为威胁,逼迫格拉齐亚尼指挥6个师向埃及进攻。
可是,这支8万大军4天只前进了97公里,格拉齐亚尼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一边构筑防线和防御要塞,一边要求增派更多的人员和补给。当然,他这么做并不是赌气,而是意大利人没有做好进攻的准备。
一是,部队缺乏训练。意大利人骨子里就是散漫的天性,这样的性格适合踢球,搞训练不行。常常是军官们更喜欢呆在俱乐部里,听着音乐、品尝美酒,或者跳上一曲舞蹈。军官们尚且如此,部队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二是,缺乏战斗意识。由于缺少必要的训练,士兵们也养成了吊儿郎当、得过且过的习惯。不要说有进攻意识了,就是修建防御工事也是拖拖拉拉、不紧不慢,全然没有大战在即的紧张感,这样的部队逢战必败。
当然,他们玩的本事不小。在前线建立各类战地俱乐部,除了战斗值班外,其他的更像是来度假,晒太阳、聚众聊天,整天无所事事,唯一能让他们焕发精神的对抗不是训练,而是足球,这是他们真正引以为傲的游戏项目。
格拉齐亚尼对自己的部下十分了解,这样的军事水平是不可能进攻的。而墨索里尼对他的部队期望很高,充满着幻想,认为意大利军队是无比强大,可以很快征服非洲。当然,可笑的意军很快就展示出他们蹩脚的战斗水平。
面对德意两军的咄咄逼人,冷静的丘吉尔很快做出了反应。
他决定在欧洲坚持防御,在非洲采取进攻的战略方针。将尽可能多的陆军派往中东和非洲,因为他知道,这里是唯一能够和对手周旋的战场,这里有广袤的空间,既可以进攻,又可以防守。更主要的是,对手是毫无战斗力的意军。
现实是,英军在非洲的总兵力不到5万人,而埃及只有3.5万人,其中英军第7装甲师是唯一的一支坦克部队。面对一倍与己的对手,英军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常常主动出击,大胆迂回,设埋伏、拔据点,搅得对手惶惶不安、无所适从。
1940年12月,英军第7装甲师突破对手防线,他们无心恋战,前锋直向意军深处穿插。没有见过这种打法的意军根本看不懂对方的意图,他们要么抓紧逃命,更多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做了俘虏。
这样的失控场面,让格拉齐亚尼仓皇西撤。结果又钻进了英军第7师早已设下的伏击圈。1.4万人成了俘虏。接着英军趁胜追击,在巴迪亚又俘虏了4万意军;最后第7装甲师包围托布鲁克城,守军投降,又俘虏2万人。
接着一场可笑的场面出现了,意军拼命的逃,英军拼命的追。历时3个月的反击战结束了,4万英军一路追打,将意军第10集团军击溃,俘虏就有13万,而英军仅损失不到2000人,这样的战损比,恐怕只有意大利人能做到。
丘吉尔终于松了一口气,不仅取得对轴心国作战以来的第一个胜利,而且保住了他们在非洲的殖民地,尤其是英伦三岛赖以生存的生命交通线——苏伊士运河的安全。并且引发了德军不得不分兵增援北非,客观上减轻了东线的压力。
当然,在这里还要着重的说一下英军第7装甲师,他们以顽强的意志连克3城,取得俘敌7万的辉煌战绩,被誉为“骁勇的不列颠骑士”。巧合的是,他们和隆美尔的“魔鬼之师”的装甲第7师同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因为意大利军队在当时配备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却频频出错。
因为是英国孚敌13万,但是其实他根本养不起这么多人。
因为意大利军队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一直太过于散漫,喝酒唱歌跳舞,导致最后一路逃窜,英国损失2000人就俘敌13万意大利人,实在是笑柄。
因为意大利士兵缺乏战斗力,整个队伍没有紧张感,士兵不重视战争。就连意大利炮也在二战中成名,成为了“友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