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024-11-10 17:28: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意。2004年11月1日,胡锦涛主席在去年的亚太生态组织会议上发表演说说:“要在资源的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对中国对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必要的前提和应有之意。所以我不同意说因为中国用了大量的资源或者中国资源效率低所以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我认为全世界都要共同节省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资源。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承受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的压力,中国要在2020年实现前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降低资源的消耗,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消耗的资源必然阻碍社会发展,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的友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穷二白、物质缺乏。加上总体上经济技术的水平比较低,经验不足,所以在国家投资的重大工程项目上,低效率和浪费的事例也很多。现在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由于经济和利益导向,不少企业和地区追求近期、局部的利益,造成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粗放型生产出大量污染,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耗和污染。一直相伴的是社会上奢侈浪费的风气开始流行,有时候节约被当作是“落后”和“保守”的同义词。甚至错误的认为超前消费乃至浪费可以拉动内需或者促进发展,这样一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目前,我国单位GDP耗能比先进的工业型国家高数倍,各项产品单位能耗还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产煤国,但是煤炭的开采运输转化效率低、浪费大。但是,在这里我要指出的是人口不足世界总人口15%的发达国家,在200年的工业化过程中,已经消耗了近50%的地球上的化石资源。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资本、资源高度消耗的模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寻求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以保证在资源消耗上、维护环境友好的条件下,使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想这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与核心内容。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效率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方面。首先,我认为优化产业结构是最大的节约和对资源效果的提高。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的转化,国家应该明确制定环保消耗的制定和门槛,停止和限制高消费、高物产、低效率、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在这一点上,东部尤其要先行,产业体系结构的优化是最大的节约,无论有多少困难必须迎难而上。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第二,各行各业都要追求高效率、低消耗。各行各业都要采用国外最先进的指标参比的依据,查找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措施,尽快把自然消耗损失降低到正常的水平。在我国自然化当中有两个高消耗的产业,一个是建筑业,一个是汽车业。这两大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钢铁、水泥、玻璃、塑料、木材、电子设备等等14个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各个工业化过程中,产业发展的引领行业和在一定时期里面的支柱产业。我国目前也呈现了同样的趋势。从建筑业来看,今后几十年我国仍然会保持一个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必须加快对节约能源资源的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的建筑在隔热采光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造成了能源的极大的浪费。为了减少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设计中要大力研究改进绝热,增强采光的途径,并尽量利用可再生能如太阳能来节约能源的消耗。汽车是最方便出行的机动工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汽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是,大量发展私人轿车,除了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高能耗的原材料,如钢铁、玻璃、塑料等材料以外及在使用中要修建停车场,还要修大量的公路,要占土地资源,在行驶当中要消耗汽油的燃料,所以,汽车发展必须从我们国情出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大国来说,发展节约型公共交通体系,尽量做到资源的最大节约,同时还必须大力提高汽车燃油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单车的油耗。

  石油、化工、建材、冶金、纺织工业都是流程工业。在流程工程学当中物耗和能耗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反映了整个工艺过程的资源利用效率。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的产钢大国,如果我们资源消耗和能耗能够降到世界的先进水平,这将是钢铁工业对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贡献。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阶段,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当中,都应该在满足功能需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简洁实用、减少能源消耗,必须和生态环境相适应,比如地铁车站就就不必要修建的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好多地铁车站就是未经过装修的原始结构,他们叫做生态车站,也别有风格。芬兰的赫尔辛基有一座巨石教堂,是利用山坡炸开石头以后,用巨石累成的,石头和石头之间有很大的缝隙,所以里面像迷宫一样,隔热效果非常好。在芬兰那样高纬度地区,冬天也不需要加热,被称为生态建筑的典范。

  我们的大型项目现在往往要追求规模世界第一,设计外形世界第一,我觉得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应该贯彻节约、节省资源的意识。我所学的专业是材料工程,所以本学科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努力做到物尽其用,这里关键词是“尽”,也三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正确的选择材料,既不能小材大用,也不能高材低用。第二,因其不同的环境,同样条件下所用的机械,尤其在沙漠、海边就要选择相应的才小,使材料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第三要充分利用每一寸、每一克的材料,尽量减少材料在施工过程中的边角料的产生、废物的产生,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性价比。高材低用、大材小用,不仅是设计和选择材料设计个大忌,而且是违反工程能力的。不能因为业主有钱、不怕浪费,就照他的意思去选材,这有违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也是对资源的浪费,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我认为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伦理基础。

  第三,必须提倡合理适度消费,实行社会对资源全面的节约。我国人民生活正在不断的提高,但在生活消费上也应该提倡合理和适度。据计算,如果全国的白炽灯都转为二极管节能材料的电灯,所节省的材料相当于两座三峡电站的发电量。为什么我们不能花一点钱,来补贴和推广节能产品,因为节能产品第一是投入比较大,而要去建那么大的电站呢?这是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呢。大城市的冰箱和空调耗电量非常大,每当气温超过33度各个城市的电耗就告急,这不是高耗能单位及是居民用电大量增加。而不同产品的耗电有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不尽快立法,淘汰陈旧的高耗能设备,制造厂家应该用新的耗能设备去更换那些高耗能的家用电器。为什么不号召人们使用省油、省钱的小汽车,而要大肆宣传高级豪华的轿车呢?这些都说明目前我们产业部门、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都需要确立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观念。例如,空调不是开的温度越低越好,暖气不是把温度调得越高越好,照明不是越亮越好,也不要片面追求一个城市小轿车的普及率,城市交通仍然以公交为主。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上海市夏天用电最紧张的时候,市政府决定所有宾馆、大型的商场、所有的商务楼要调高一度温度,就是从原来的23度调到24—25度。所有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楼首先采用这个措施,结果就节省了100多万千瓦的电力。所以,这是有很大潜力的。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人家有钱要花,我们无法禁止。而且说这样的消费还可以促进发展、带动就业。我认为,你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何人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因为资源不是属于个人的,不是钱能够买来的。浪费的行为,应该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和鄙视,并被相关的法律法规所禁止。

  最后,有几点政策措施的建议: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先进制造业,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我国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国家和社会必须大大增加科学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还必须努力将发明和专利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必须致力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否则节约型社会就难以实现。第二,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实施相应的对策措施。比如,对建筑物应该在设计和建筑材料的选用规范上有严格的要求,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保证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源节约的指标和相关的建筑规范,应该逐年的改进。又如对汽车,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对国内生产和进口汽车的每公里消费的燃料规定上限,超过这个标准的,一律不允许生产或者进口。与此同时,作为推动节约燃油的措施,还应该考虑增收累进制的汽车燃油消费,这个由消费者承担。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只有全社会达成共识,全民一起动手才能取得成效。为此,要开展对全民的驾驭树立对节约的观念,实在是我们现在当务之急。要使大家认识到,我们整个世界都面临着资源全面短缺的严峻现实。所以要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唾弃浪费的行为,才能建设文明节约的社会。在立法执法方面,国务院各级政府应该对公款请客送礼、购买豪华车辆、超标准建立办公楼问题将达成治理力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

  同时,还应该考虑严格制定奢侈品的标准,开征购买奢侈品的高消费税。在经济上限制奢华的不良风气。

  为了做到以上三点,我认为要抓好两方面的基础。一个是各级领导带头,在生活上力戒奢华,提倡节约。例如各界政府的会议,最好选用自助餐。另一方面,就是将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列入中小学的教科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种传统的节约思想要从幼儿教育、使自读书时候起就开始渗透到中小学生们课程当中去,进行传统中华美德的教育,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当中就形成这种勤俭节约的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

回答2:

为了人类的将来和。。自己的后代呀。。。为永久的将来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