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填充来说,从效果上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实际意义区别很大。
直接用矩形选框工具并填色,可以理解为是内嵌了一个纯色的图层。
而转化为选区后,实际上选区就是一个范围,没有任何像素,也没有实际意义的,你可以在里面填充,但这个选区的意义在此仅仅是帮助你限定一个范围而已。
如果觉得比较抽象,我找了关于选区特点的资料,你看看。
1、选区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选区是一个空洞的、没有任何目标指向的区域或范围。
(1)选区是空洞的。选区本身并没有包括特定的目标象素,尽管有些选区是以某些象素或其属性为参照而创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选区只能选择原来的这些象素。原来的那些象素只不过是相当于创建选区时的模具而已。
(2)选区是共享的。选区一经创建,便为大家所共享。选区的共享性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同一图层内的象素可以共享;二是不同图层之间的象素可以共享;三是不同的图象之间的象素可以共享。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选区本身是没有任何目标指向的。
(3)选区是有度的。选区的度是指选区的选择程度,即选择度。由于选区本身并不包含任何目标象素,因此,严格地讲,选区的选择度只是一种虚拟的,或者是计划的,而不是对实际象素的既成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当应用选区进行选择的时候,选区的选择度将转化为填充象素的不透明度,或者对现有象素不透明度的分割。
(4)有些选区是显性的,有些选区是隐性的。选区的显隐与选择度有关。当选择度大于50%时,将会以蚁行线来表示选区的存在,选区呈显性;当选择度小于50%时,蚁行线将不会显示,但这并不意味着选区不存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意一个选区来讲,即使选区呈显性,也绝不能凭蚁行线的范围来判定选区的实际范围,因为蚁行线所标识的只是选择度大于50%的部分,还一部分小于50%的范围没有包括其中。
没区别 效果一样, 前面那个方法还简单
...效果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后者会多个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