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爱好者进~~~二战期间希特勒与罗斯福的经济改革

2024-10-31 03:28:5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几年,世界的经济处于萧条之中,也就是在经济危机中,各国都展开浑身的解数来挽救这次的危机,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上个世纪那个曾经挽救美国经济危机的总统罗斯福,以及罗斯福的新政。在对付西方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经济危机中,美国的罗斯福是一个大大的英雄,他的政府干预政策,他的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挽救了美国,罗斯福也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林肯之后一个伟大的总统。罗斯福成为伟大总统,当然,还有二战的因素。同一时期德国希特勒在德国的改革,其成果要远大于罗斯福在美国的改革,希特勒的新政,比罗斯福的新政还有效,还管用,成就也大。这种结论很有意思。美国在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政,到1939年,美国的失业人数从1933年的1700万下降到800万,1700万的意思就是美国每四个劳动力中有一个是失业的,800万的意思就是每8个劳动力中有一个是失业的。而有意思的是,那个德国的希特勒也是在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的总理,希特勒也是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结果是仅仅三年之后,到了1935年,德国的失业人数从1933年的700万下降到几乎为零,700万的意思在德国就是每四个劳动力中有一个是失业的,其比例与美国是一样的。而美国在1937年的时候,还有反复,即1937年失业人数又增加到1700万,没有改变,到了1939年的时候,才下降了一半。其实,美国在罗斯福上台以后,一直就没有克服30年代的那次危机,美国真正克服那场危机,是在美国参加了二次大战以后。也可以说,真正彻底解决了那场经济危机的不是罗斯福的新政,而是战争。这也就是罗斯福为什么一直鼓动美国参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美国直到今天还有人怀疑在珍珠港事件中,罗斯福是否事前已经有了情报,怀疑罗斯福为了使美国参战,故意隐瞒真相,对日本的进攻不予防御。也许这永远是个谜。经济危机的最后结果往往就是战争。战争才能使人们充分的就业。日本在1931年发动918事变,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起源于1929年纽约股市的黑色星期四。以此类推,今天的奥巴马也要走向战争吗?希特勒不是靠战争来就业,而是在战前就完成了德国的就业,而且国家每年的发展速度平均达到了27%,非常的高。希特勒新政的结局除了使得德国人民充分就业外,还有一个大的成就,就是一般老百姓的福利有了极大的提高,德国在希特勒时代就做到了工人每年都可以有带薪的休假,甚至可以到外国去度假;做到了汽车进入普通的工人家庭。这种成就远远超过了罗斯福的成就。美国直到二战以后,才做到了一般工人可以带薪休假,一般工人可以有汽车。当然,罗斯福也有福利性的失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有失业保障法的出台。65岁领养老金,一周工作40小时,每小时也规定了最低收入的限额。

希特勒的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都是通过政府行政力量,对整个国家的各行业产能进行统一规划,消除产能过剩,再将集中起来的全社会财富,提高低收入人员的生活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以达到缓和社会矛盾,促使经济复苏的目的。因为这会刺激投资积极性,不利于收缩产能,而给服务业和部分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减税则有助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吸收其他行业的失业人员。积极的财政政策虽是必需但不可过度,否则镇痛药变成了毒品,使实体经济部门对经济刺激政策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本来只是希望为产能收缩做一个过渡却引来了比危机前更加庞大的产能泡沫,但药不能一直吃下去,未来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庞大的政府赤字将成为更大的难题。与当时的德国、美国不同的是,迫于欧美等国的压力,人民币无法大幅贬值,反而面临着升值的危险,如果再盲目取消出口退税是十分不明智的,虽然外向型经济必须向内需型经济转型,但此过程可能伴随着大量的失业,所以不可操之过急,而应该尽量为转型争取时间。另外值得借鉴的是希特勒剥夺犹太人资本的举措,通过反腐,提高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增大国企上缴利润的比例等举措将利益集团的蛋糕切出来一份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反腐工作的积极开展和高收入人群税赋的提高有助于改善企业的营商环境和实现公平的社会财富分配,使更多的财富得以流向广大的民众而非官员与行贿者,国企利润本就是全民的财富,理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国家财政分忧。社会保障的增强可以为更多的劳动者提高收入,也就是真正实现“劫富济贫”和“藏富于民”,进而增强内需。

回答2:

你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理论的比较


实际上涉及到古典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交锋


简单说一下,当时盛行的经济理论就是古典经济学派,崇尚政府不干预经济的运行,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在遇到经济危机时,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赈济灾民,适当减税,减轻企业家的负担,企业家自己会根据外部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生产,随着生产的恢复,老百姓口袋就会有钱

有了钱以后,需求会进一步旺盛,这样经济就会逐步从泥潭里走出来

英国和法国就是这么应对经济危机的,虽然痛苦时间长,但是没有发生大规模通货膨胀


而罗斯福和小胡子,走的是凯恩斯学派的路子,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通过加大基础投资((路)、(路)、(础设施))的方式,人为制造需求,有了需求之后,相关工厂就会开工,工厂一开工,工人就有钱。有了钱之后,就会产生相关需求,经济就起来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通货膨胀,要设法输出


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见效快,铁公基的拉动作用明显,且能发成雪团效应

但缺点就是造出来的这些东西不能直接用于消费领域,不能回笼增发的货币,很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实际上看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就知道了,都是走这条路子,国家增发货币,拉动经济快速起飞,扶植某些行业巨头,但一般5-6年后便陷入通货膨胀


罗斯福和小胡子用的都是这一招,大家都是广泛搞基础设施建设,靠这个来拉动对机器的需求,而对机器的需求进一步拉动对钢铁、化工等外围的需求,短期之内,生产热火朝天

但背后的代价就是货币增发,含金量下降(美元当时贬值贬得厉害,德国更是大搞易货贸易,因为马克在国际市场上不值钱了)


但是罗斯福比小胡子有一个先天优势,南美洲是美国的传统市场,美国的钢铁、机械等产品可以销往这个区域,此外亚洲的日本处于上升期对钢铁的需求非常大,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美国解决了产品输出的问题,但即便如此,在二战全面爆发前,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快

二战爆发后,这些需求一下子剧烈膨胀,老美就发了


而小胡子的先天劣势就在这里,欧洲国家的工业化水准高,市场容量小,你的产品卖给谁?

怎么办,只能造大炮去争夺生存空间


所以日后有人说笑话,同样信奉凯恩斯主义,可德国受制于地缘,只能造大炮、造坦克去抢,而罗瘸子却能跟在后面,开着拖拉机来接受成果

回答3:

当时希特勒与罗斯福进行经济改革时遭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反对,认为他们的政策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