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是黄帝的五世孙,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后,在位七十年,衣食简朴,爱护百姓。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同姓家族中产生。
该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废除。“五帝时代”是所谓“公天下”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例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其子丹朱粗野,凶顽不可用。因而尧与四方诸侯之长商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
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考验舜是否能理好家政,结果舜不但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还能够正确的处理家庭矛盾并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
后来,尧又让舜职掌五典、管理百官、负责迎宾礼仪,舜都做得很出色。
在尧把帝位禅让给舜的二十八年后,尧去世。
帝舜从小受父亲、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的迫害,屡经磨难,仍和善相对,孝敬父母,爱护异母弟弟,故深得百姓赞誉。
舜任部族首领后选贤任能,举用“八恺”、“八元”等治理民事,放逐“四凶”,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
舜晚年时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最后死在南巡路上,死于苍梧之野,就地为陵,
得知舜帝在南巡时病逝,娥皇女英二位妃子伤心啼哭“以泪挥竹,竹尽斑”,于是便有了湘妃竹。
禹是夏朝开国君王,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但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
夏禹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社会代替野蛮社会,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沿革发展。启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从此天下由“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扩展资料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同姓家族中产生。该制度于公元前2338年被废除。
“五帝时代”是所谓“公天下”时代,实行“禅让”制度,即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例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让制
是的,《史记》中大概就是这样记载的,但从禹开始就是家天下了,不是禅让。当然古人不这么说,古人说禹也要禅让,但是皋陶早死,益又不肖,大家朝启,就是禹的儿子。
我记得史记中也不是那么说的。尧舜没有首先考虑自己的孩子,是氏族中其他人那么要求的。不过,我觉得这个思想或许是由于司马迁受家天下思想的影响,认为帝王传位于自己的孩子是应该的,因而杜撰氏族大臣要求立尧舜之子为首领这件事,毕竟要是尧舜自己说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在古人眼里这很丢人,因为尧舜是偶像型的,不允许玷污(以司马迁当时的审美观论),这样还可以往偶像脸上贴金,何乐而不为。其实,当时的社会应该就是禅让制,没有传位于子的传统。而禹要禅让,自然也是承袭先贤的做法。这没有什么高尚不高尚的问题。
这是我自己的看法,难保正确,楼主审慎对待。
史记和先秦史书是这样记载的,但是我认为可信度不高
1、最先禅让的尧,尧是黄帝的后代,黄帝在打败蚩尤后,建立了一个部落联盟,黄帝之后父死子继,并没有进行禅让,而且也没有在当时记载有禅让,传了几代后到了尧,史书记载尧打算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儿子不贤明,就禅让给了舜
2、舜也是是黄帝的后代,只不过舜的父辈没有继承过部落首领的位置,而尧禅让给了舜,这里问题就比较大了,为什么黄帝时期没有进行禅让?难道尧比黄帝还要开明?我看未必,真实的事情恐怕是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传了几代就大权旁落了
3、禅让制不符合人性,所以才有了竹书纪年中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