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遐想 朗诵稿

2024-11-21 18:48: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端午遐想,朗诵稿:
  端午遐想

  捧着翠绿的粽子,它体态丰盈、姿势优美,飘溢着糯米与绿叶的馨香。
  很想低头轻吻,苦涩的雨伴着凄厉的风传来了汨罗江的叹息。
  耳边骤然响起宏亮的涛声:“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我思绪万千,抬眼望向远方,一位渔父正在拍打船板,口中吟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三闾大夫、怀抱石头纵身跃入江中的情景,映入了我的眼帘。那凛凛傲骨的诗魂,伴着他的青衫与发须在波光粼粼的江水中漂流······
  顿时,《离骚》中的名句,在江中排成了行,随着滔滔江水不停涌动,豪情万状,气势磅礴!
  我心潮起伏,真想高呼,屈原他怀抱的哪是石头啊!他怀抱的是对国家衰败的失望,他怀抱的是对当时黑暗势力的嘲讽,他怀抱的是一种无言的反抗与斗争,他怀抱的是对后世的一种警告!他把忧国忧民的满腔热血带进了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把汨罗江与他的历史定在了农历五月。
  千年过去了,万年过去后,屈原仍然在江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是,他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外,他什么都不会要,他对《离骚》的信念很坚定。
  一颗闪亮的星星虽已陨落,岁月的风风雨雨却没吹走人们对他的敬仰,朵朵浪花荡漾着无数悲壮的讴歌。
  迎着被雨沐浴过的晚霞,呼吸着伴有柳叶味的清新空气,我漫步于遵义湘江河畔。想把醇美的粽子,赠给伟大的诗人,却怕蛟龙鱼鳖龟虾来争来抢。
  于是我用渔火点亮星空,搭建一叶轻舟,再斟一杯甜蜜的美酒、扎一束清热解毒的艾叶,摆上一桌丰盛的宴席。
  拜托美丽的乌江水、神秘的赤水河,请把这桌香喷喷的美食,载去远方的汨罗江,就算穿越风暴千万里!
  我双手合十,默默地告诉浪漫、清高的屈原:“这是我为您精心准备的礼品,尽管吃饱喝足吧,美酒里没有雄黄,只有真诚的悼念!”

回答2:

端午节遐想—致屈原

顽 石

他站汩罗江畔,朝露染湿了衣衫。

朝霞很美,可是他没有看见,滚滚而来有江水淹没了他最后吟诵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敢问苍天,而今,求索的路在哪里?

他漫无目的的走,天空一片黑暗!

随着一声“敢问苍天”的绝叹,一位巨星,像流星陨落!

鱼儿哭了,流连在你身边,护卫着你的灵魂。

我读着你的诗句,发出一声哀叹。

我唱着你写的那首《招魂》呼唤着你。

你在那里?你在哪里?

驾着龙舟的人们唱着挽歌,能招回你已逝的灵魂么?

那些粽子呢?是否喂饱了蛟龙?

苍天无眼,你的殉难没能唤醒当权的楚王。

你走了,走得壮烈,可我知道,你是含恨九泉。

你的殉难没能挽救楚国,可你的思想,已经扎根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间。

记住这位伟大的诗人,一年又一年。

回答3:

端午的遐想
今天是端午节了。
端午节是个重要节日。每逢端午,总有说不完、说不厌 的话题,比如粽子、比如屈原,等等。
在我的记忆里,最早知道屈原是个爱国诗人,是在小学 历史书的插图上,一幅屈原峨冠博带的画像,诗人佩长剑一把 ,脸色忧郁——印象很深。
后来,看讲述屈原故事的连环画。再后来,读中师时, 语文课本中有屈原作品,是九章中的一篇《涉江》。那时的古 典文学知识少得可怜,因此读起来,非常费劲。
倒是由此使我仰慕屈原,买了本《楚辞选》,知道以屈 原为代表的楚辞,是《诗经》以后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后来看了根据郭沫若《屈原》改编的香港电影《屈原》 ,很是震撼,印象颇深。
真正像模像样地读屈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读北 大自考后的事。古典文学课中有必读课程《诗经》、《离骚》 。为此我专心攻读了好几个月。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诗人的长篇自传体叙事诗。 其中警句名言很多。比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再被人反复运用,表达人们为追求真理,不畏艰险的决 心
我们那时读《离骚》,要求全篇背诵。一清早,我就找 个清静的角落朗读背诵,给夫人到医院挂号排队,也带着课本 去背诵。读传统经典,得用传统的方法——背诵。虽说是“笨 ”办法,但却是学习经典的不二法门。
那本艰深的《楚辞选》,打全文背诵《离骚》以后,便 成了我常常翻阅的书了。
中国诗歌的夜空中,诗人灿若繁星。屈原是中国知名知 姓诗人中的第一人。作为中国人,若您有条件,是应该常常翻 阅屈原的诗。——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今天,我写这些与屈原交集的点点滴滴,权作心香一瓣 ,献于这位不朽的诗人,略表对他的崇敬和怀念,算作对端午 的遐想……

回答4: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 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故事与传说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今天,这个节日变成了一个中国人美食的节日。从旧有的角黍,粽子制作到今天的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包粽。许多的地方都融入自己的地方美食特点在粽子中。

其实,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赛龙舟。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中国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

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这些都让人联想到屈原。

每年的端午,在中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一带的华族,都还会举办龙舟竞渡,提倡端午龙舟赛。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