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的是什么

2024-12-01 13:48:0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扩展资料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书画被称为“艺术品中的软黄金”和“挂在墙上的原始股”,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收藏的传统,书画收藏历久不衰。书画收藏之所以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除了当下国泰民安的大背景之外,也与书画收藏的自身独特的魅力是分不开。

收藏在过去是士大夫们的专利,现在,普通老百姓都开始参与,使得收藏的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收藏是记录文化、保存文化、传递文化的一种手段,收藏者虽不是文化的创造者,但却成为了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收藏者使得藏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绘画体现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画中常常包含着画家强烈的思想感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书画收藏不仅能繁荣书画艺术,传播民族文化,活跃文化市场,更重要的是能对整个社会起到健康、积极、进步的引导作用。平时喜欢打扑克、搓麻将,如能将这部分精力转移到书画收藏,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对下一代还有颇多益处。

书画收藏,可以让你感受到“收”的过程甘与苦,也让你感受“藏”背后的厚重和愉悦,既可累积人生阅历,又可怡情养性,悦目舒心,收藏文化和艺术,也是收藏人生。书画收藏是文化的传承,书画收藏者,如不懂收藏欣赏,更不懂艺术作品的质量,甚至不能感悟作品,与之产生共鸣,无法从书画作品中汲取精神层面的营养。

这样的收藏等到将来只能哀叹,自己的苦心经营却只收得一大批劣质书画作品。看一件书画作品,我们要只辨好坏、优劣,只认它的审美价值,这才是收藏的真谛。

收藏真正的快乐是文化带来的享受。在古代就有很多文人雅士以赠书画来表达情意,包括祝寿.联谊.交流.赏玩等社交用途来突显送礼人和受礼人的雅趣及文化素养。常言说的好,“家居无字画,必是俗人家。”在家里哪怕你装修再豪华,电器再昂贵,家具再前卫,若无丝毫书卷丹青,也是“俗”字一个。

据说,古代都是以家中藏画量来体现家族底蕴和文化素养的,书画收藏将为你的家庭提供了文化的支撑、源远传承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回答2: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造化"指的是大自然。

一、出处: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

二、释义:“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

“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扩展资料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代表的绘画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方法由唐代画家张璪,主张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成了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上有巨大意义,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张璪约活跃于8世纪后期,擅长文学,善画山水松石,尤以画松为人所称道。擅水墨山水,尤精松石,传说他能双手分别执笔画松,“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云,槎枒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有双管齐下之誉,可见张璪的高超技艺。

又用手蘸墨作画,不求巧饰。画山水重灵感,富于激情,其山水高低秀丽,咫尺重深,为唐代水墨山水画之代表。朱景玄还说他的山水画“高低秀丽、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喷如吼”。盖以为“其近也,若逼人面寒,其远也,若极天之尽”。形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唐文粹》卷九十七记载张璪作画时情景,可以看出其作画笔势激越,飒爽英姿。其时座上宾客二十四人,都来看他作画,张璪居其中,箕坐鼓气,少顷“神机始发”,他便“若流电激空,惊飙戾天,摧挫斡掣,(援)霍瞥列,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作画之后,“投笔而起,为之四顾”。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中说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后,紧接着便说“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璪)”。在唐人心目中,张璪的画还是高于王维等人的。张璪作画喜用紫毫秃笔,属于吴道子型激情一派画家,他往往秃笔抹写,画至得意处,忘乎所已。干脆以手醮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乃至于发展为王默的“脚蹙手抹”。后世的指画当受其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回答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