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奉化市在秦汉时属鄞县,晋至隋先后属句章县、鄮县。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析鄮县置奉化县。县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说唐代明州的郡颇为奉化郡,以此县名;一说,以“民皆乐于奉承土化”而得名;一说,来源于县东奉化山。 春秋时今奉化地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属会稽郡鄞县,县治设白杜里(今奉化白杜村)。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鄞为谨。东汉建武初年复改为鄞。隋开皇九年(589年),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治小溪。奉化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为鄞、姚两州,下不设县。奉化属鄞州,州治三江口(今属宁波海曙区)。唐武德八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治小溪,隶越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江南东道采访使齐浣奏请朝廷析越州鄮县地,置鄮、慈溪、奉化、翁山四县;并置明州;奉化属明州,为上县,治所今市区锦屏街道,境域范围大致与今同。宋时,奉化为望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为县,属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改称宁波府。清沿明制,奉化属宁波府。 1913年(民国二年)属浙江省第四地方。1914年属会稽道。1927年废道,直属浙江省。1928年属鄞县区。1936年属浙江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8年属浙江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化属宁波专区。1970年,专区改称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奉化改为宁波市属。1988年10月13日,奉化撤县设市,以原县行政境域为市行政境域。(以上出处) 1949年5月23日,奉化解放,设6区28乡镇。1956年,撤区并乡,设5镇27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全县成立11个人民公社,33个管理区,307个生产大队。1959年,12个公社,40个管理区。1961年,恢复区建制,管理区改为公社,设6区,33个公社,599个生产大队。1980年,城关、溪口改为县属镇,全县5区,29个公社,2个县属镇。1983年,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设乡政府。1984年,部分乡改镇,全县设5区,9镇,22乡,591行政村、8居民区。1992年,撤区并乡,全市设10镇9乡。 2000年,奉化市辖12个镇、7个乡。总人口471558人,各乡镇人口: 大桥镇 128818 溪口镇 49907 江口镇 33462 西坞镇 26722 尚田镇 2g388 莼湖镇 25526 萧王庙镇 30376 裘村镇 24273 大堰镇 13568 斑溪镇 13075 方桥镇 10842 桐照镇 17746 白杜乡 11528 节奇乡 17607 楼岩乡 8308 跸驻乡 9000 松岙乡 11671 董李乡 5920 斑竹乡 382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6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01]96号)批复同意奉化市行政区划调整。6月26日起,奉化市对乡镇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有19个乡镇重新划分为2个街道、9个镇:(1)撤销大桥镇,由奉化市政府直辖。以县江为界,改设2个街道:①县江以西设立锦屏街道,辖23个行政村、10个居民区,驻原大桥镇政府驻地;②县江以东设立岳林街道,辖25个行政村、3个居民区,驻桃源路36号。(2)撤销溪口、班溪、跸驻、斑竹4个镇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溪口镇。调整后的溪口镇辖114个行政村、4个居民区。(3)撤销莼湖、桐照、鲒埼3个镇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莼湖镇。调整后的莼湖镇辖60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4)撤销江口、方桥2个镇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江口镇。调整后的江口镇辖81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5)撤销白杜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坞镇。调整后的西坞镇辖62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6)撤销楼岩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尚田镇。调整后的尚田镇辖76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7)撤销董李乡建制,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堰镇。调整后的大堰镇辖63个行政村、1个居民区。(8)撤销松岙乡建制,设立松岙镇,辖14个行政村。(9)萧王庙镇、裘村镇行政区划保持不变。 2002年9月,奉化市辖2个街道、9个镇,14个社区、13个居民区、580个行政村。 2003年1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03]197号)批复,同意奉化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江口镇、西坞镇、萧王庙镇建制,其行政区域改由奉化市人民政府直辖。在此范围内设立江口、西坞、萧王庙3个街道办事处,作为奉化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江口街道:以原江口镇行政区域为管理范围,管理2个社区、81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新浦路11号(原江口镇政府驻地);西坞街道:以原西坞镇行政区域为管理范围,管理1个社区、62个行政村,办事处驻西坞南路18号(原西坞镇政府驻地);萧王庙街道:以原萧王庙镇行政区域为管理范围,管理1个社区、43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长寿路6号(原萧王庙镇政府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