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例:
公元630年,唐太宗派人征兵。有个大臣建议: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十八岁,其是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的诏书,你为什么扣住不发?”魏徵说:“我听说,把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可以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十八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有由谁来负担呢?”魏徵说的唐太宗哑口无言。唐太宗于是又重新下道诏书,免征不到十八岁的男子。由于唐太宗能虚心纳谏,他在位期间,唐朝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成为太平盛世。公元603年,落后的封建制度中,国家重大决策权只掌握在皇帝一个人手中。幸运的是,百姓有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一个明辨是非,虚怀纳谏的明君。
反例:
荀子一生也是不得意,又鉴于前人的遭遇,于是才有“岂不哀哉!”之叹。荀子学问渊博,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曾三次担任学宫祭酒,受到了相当高的礼待,因小人当道和时势变化而离开齐国。之后应春申君之邀到楚国当兰陵令,然而没过好久就有人向春申君进谗言说荀子很能干,想周文王百里之地而王天下,成汤五十里地而王天下,但是你给他兰陵这么大一个地方,以后楚国可就危险了。于是他不得安生,遂来到赵国,在这里他得到了较高的礼遇,被任命为上卿。楚人感到害怕,怕赵国因此而强大起来,于是派人去挑拨离间,使他在赵国呆不下去。其经历和孔子一样,孔子曾在鲁国当大司寇,齐国人因此而害怕。于是送给鲁国君主几十个美女,天天去腐蚀鲁国君主。于是鲁国君主连续数月不上朝,沉溺于女色之中,歌舞之中,孔子屡此进谏都无用,大失所望,遂辞官不干走了。
那还用说当属唐代明镜魏征反面的当属比干与商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