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注意氮、磷、钾肥的搭配,防止偏施氮肥,增强植株抗病性。
(2)提早预防。有黄早四血统的杂交种易感褐斑病。在5~6叶期,用2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
玉米褐斑病
(3)药剂防治。在喇叭口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配施磷酸二氢钾,促进玉米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玉米褐斑病,由玉米节壶菌引起。病菌侵染叶片、叶鞘及茎秆。以叶片与叶鞘连接处感病最多,病斑常密集成行。病斑圆形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2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适宜的环境条件即要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必须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当气温适宜时,即可侵入玉米组织表皮。七八月份温度高、湿度大时利于发病: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郁蔽,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措施: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及时中耕除草,促使植株健康生长,以提高抗病力。注意排除田间积水,降低湿度。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并深翻土壤。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 药剂防治:幼苗3-4叶期喷施3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600倍“天达2116”壮苗专用型液,6-8叶时喷洒600倍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药液,提高抗病性能,效果良好。发病初期以苯来特和氧基萎锈灵防效好,每亩用药100克,加水50千克叶面喷雾,或50%天达腐霉利1500倍液叶面喷雾。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严重且较快的一种玉米病害。该病害在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危害较重。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上。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严重时叶片上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叶片的病斑处呈干枯状。
玉米褐斑病的防止技术:
1、农业措施。 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公斤/亩,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④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密度适当稀植(大穗品种3500株/亩,耐密品种也不超过5000株/亩),提高田间通透性。
2、药剂防治。 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1000倍液或25%戊唑醇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磷酸二铵水溶液(原文的尿素和后面追施速效氮肥是矛盾的)、蓝色晶典多元微肥、壮汉液肥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左右,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