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防治玉米褐斑病?

2024-11-01 14:51:2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玉米褐斑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玉米产区都有发生。温暖潮湿区发生较多,有些年份在玉米制种田突发流行。
(1)症状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上,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小斑,白色到黄色,渐变成圆形、椭圆形到线形斑,呈褐色或紫褐色,后期病斑的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部多发生于节的附近。(2)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菌以休眠的孢子囊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玉米生长中、后期(7~8月)温度较高(23~30℃)、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上)时,病害易发生和流行。低洼潮湿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3)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株,减少病菌侵染来源;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不用病株作饲料或沤肥;重病田应与其他作物轮作2~3年。

回答2:

玉米褐斑病的防治方法有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
农业防治中,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抗病品种的种植不仅可以使当年的玉米免受危害,还可以有效减少侵染源。目前抗病性较好的品种有蠡玉37、漯玉336等。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及时用20%粉锈宁乳油3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15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1次,喷2~3次。

回答3:

危害症状主要发病部位是叶片,严重时蔓延到叶柄、茎蔓,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略凹陷,受叶脉所限,有时为多角形。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中后期多个病斑常连成片,病健界限明显,表现深黄褐色;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病斑变灰褐色,干裂、坏死。发病严重时,病斑在叶面大量散生或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或脱落。

防治技术:选用抗病品种;适时轮作,与茄子轮作效果最好;种子消毒,温汤浸种;加强温湿度管理调控,适当控水排湿;清洁棚室,消除残存病株;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500倍液,或41%乙蒜素乳油2000倍液,或65%甲硫?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5~7天喷一次,连喷3次。

回答4:

豚草又名艾叶破布草、美洲艾,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大约于20世纪30年代初传入我国东南沿海。豚草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对多种粮食作物和蔬菜的产量具有严重影响,还能传播其他病害和害虫;豚草的花粉能够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危害人类健康。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在豚草开花结实之前(6月上旬至7月下旬),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

(2)化学防治①对于路边、荒地等非农田中的豚草,在2~4叶期,每667米2可使用20%百草枯水剂150~200毫升,兑水25~30千克,或使用10%草甘膦水剂800~1000毫升,兑水30千克,进行喷雾防治。②在小麦、玉米、水稻等单子叶作物田间,每667米2可用20%二甲四氯钠盐水剂150毫升加48%苯达松水剂150毫升混合,兑水30千克,进行叶面喷施。

(3)生物防治。

①在豚草幼苗4叶期时,每株上释放2头豚草条纹叶甲1龄幼虫。②在16.7~18.4℃的温度下,往豚草幼苗上喷洒白锈菌孢子悬浮液,并保持液滴4小时以上,可使豚草感染病害。

(4)替代控制。

种植本地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能减轻豚草的发生和危害。

回答5:

(1)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绑蔓、打副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葡萄生长期要增施有机肥,促使树势生长健壮。及时排水,降低湿度。

(2)消灭越冬菌源。

秋季彻底清除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

(3)喷药保护。

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和炭疽病,喷1∶0.7∶200的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较好防效。由于病害由下向上蔓延,所以第一、第二次喷药要重点保护下部叶片。发病后,要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或4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32.5%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剂(阿米妙收悬浮剂)1500~2000倍液防治,一般连喷2~3次就可以控制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