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代不同:
乐府体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诗歌。
歌行体诗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
2、起源不同:
乐府诗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乐府诗是汉初设乐府令,掌宗庙祭祀之乐。汉武帝立乐府,制作雅乐,采集民歌。
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3、诗歌来源不同:
乐府诗主要是前朝遗留、乐师创作、民间采集。而且多用于宗庙祭祀和宴饮表演。
歌行体都是作者有感而发,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4、叙事方式不同:
乐府诗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歌行体诗多第一人称者。
5、表达方式不同:
乐府诗须是叙他人事,可作寓言看,而歌行体诗的范畴已包涵乐府在内,并及其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乐府诗
百度百科-歌行体
歌行和乐府两者区别:
歌行体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常题名为“歌”或“行”,二者名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统称“歌行体”。<唐音审体>谓:“歌行本出自乐府,然指事咏物……形式较自由”。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行”,有“乐曲”的意思。
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乐府体是在形式上类似乐府诗的汉族诗歌体裁。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诗歌。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文学史上,乐府体诗主要包括汉代乐府诗和后世作家的仿作。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属乐府诗。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观贞《索隐》。
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区别:歌行只是古诗歌中的一种,而乐府则是一个专门收集诗歌的政府部门。
(以下是详细的说明)
1、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属乐府诗一类,形式多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
2、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最初始于秦代,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